中国集团军变迁记
从上个月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集团军番号可以对外公开使用,陆军集团军番号不再以“某”替代。随着番号披露,中国军队的主要力量18个集团军面貌更加清晰。
“集团军”这个词诞生于19世纪初的法俄战争。在人们的印象中,它象征着强大的作战能力。
解放军集团军的出现和编成,源自上世纪80年代窘迫条件下的改革。一方面希望缩减军队规模,另一方面又希望保留并提升战斗力。而30年后,当中国军队踏上更高水准的强军之路时,集团军的面貌与实力都已改观。
“合成军”试验
在解放军的词典中,集团军执行战役任务。
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在主持中央军委工作后、提出裁军百万之前,就酝酿组建集团军。
1980年3月,他在军委常委扩大会上指出:要根据军队装备不断改进的情况,搞些合成军、合成师,便于合成训练,便于指挥员熟悉特种兵的指挥,把平时训练和战时使用结合起来。这些问题都要当作制度问题、体制问题进一步研究。
不久,在一个关于未来作战的研讨会上,邓小平又指出:有的同志提出来,过去我们也设想过,比如一个军,组成一个合成军,有炮、有坦克、有导弹,炮包括防空的,实际上就是一个集团军。
后来,邓小平提出可以先搞一些军作为试验。这样,一些部队开始进行合成集团军的尝试。
解放军集团军的另一位推动者是张爱萍。1982年11月,他被任命为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传记说,他上任仅25天就以某军为试点,进行机械化合成集团军试验。
根据中央军委办公厅原主任、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李际均回忆,这个军被称为“万岁军”,试点正是在他担任军长时完成的。众所周知,“万岁军”就是陆军第38军。
解放军集团军的出现有着复杂的背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苏联进一步发展了机械化集团军纵深突击的理论。作为应对,中国军队提出了在战争初期,以坚固阵地的防御战为主要作战样式的战略指导思想。
这种提法最早在50年代由彭德怀提出,得到了邓小平、粟裕等人的赞同。
第一支机械化集团军的诞生
李际均回忆,1985年1月他由师长调任“万岁军”军长时,该部队正是全军组建集团军的试点单位。
上任前,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秦基伟对他说,试点不仅是编制调整,还有内部工作程序的建立、新装备的熟悉等,“特别是由高级战术兵团上升为战役军团的作战指导等问题。”
时任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则指示,试点工作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杨尚昆与时任总政治部主任余秋里、国防部长张爱萍等都曾亲临38集团军视察指导。
据李际均回忆,作为试点单位,当时的研究重点是“集团军怎样作战”。
进行集团军作战能力论证和战役行动研究是一项庞杂的工作,既要有总体论证,又要有集团军和各种类型师旅、各兵种作战能力的论证,以及各种战斗保障、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的论证等。具体而言,通过以往作战经验、各种演习的实验数据等,运用各种方法计算最终得出结论,使集团军及下级部队协同作战。
试点论证持续了整整一年。在最紧张的阶段,李际均每天只睡4个小时:白天抓部队工作,晚上修改下级报告的论证材料。为了怕睡过头,他把铁哑铃当成枕头,睡4个小时就硌醒了。
大量数据来自实弹演习。比如组织高射炮、高射机枪与武装直升机进行对抗演习。到1986年4月,38集团军完成了5本约150万字的研究成果,转发全北京军区的部队。
1986年夏季,38集团军又赴内蒙古朱日和进行机械化集团军实兵检验性演习,验收试点成果。
当时正逢裁军百万,以保证集中力量投入经济建设。对于这样一次对解放军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演习,事先并没有下拨专项经费,要从38集团军内部调剂。
演习持续了6昼夜,前3天李际均一直没有睡觉。据他自述,那种情况只有在抗美援朝和1955年辽东抗登陆演习时经历过。
这次演习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动用坦克和装甲车辆最多的一次实兵实弹对抗检验性演习,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消失的集团军
在38军向机械化集团军转型的同时,高达百万解放军解甲归田,8个军被撤销,11个军区减并为7个军区。
根据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赵功德、张明金所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解放军番号自1开始至70,曾编有67个军,其中56、57、59军并未组建过,但是在70个番号之外还编有西北独立第1军、第2军、第3军。
新华社记者曾在《党史博览》刊文说,自1949年至1982年9月,解放军共进行了7次大裁军,共撤销和改编了38个军。其中有15个军的番号被撤销,23个军改编成军兵种部队和经济建设部队。仅1952年一年就有6个军的番号被撤销。
不过此间许多军在撤销番号后转为其他军种。到1956年,有10个军转为海空军,3个改编为公安部队,3个军转为炮兵。
有7个军转为农垦建设兵团、建筑工程部队和石油部队。1982年撤销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新华社资料说有超过50万官兵因此转业。
据总参军务部原部长邢智勇回忆,到1985年解放军军费仅为美军的2%,兵员却是美军的两倍。“像徐州这样一个驻军较多的中等城市,星期天、节假日满大街都是穿军装的。”
军队体制改革、减少员额的研究论证工作自1984年2月启动,至11月提出了三种方案报时任军委主席邓小平审阅。
结果,他认为这三种方案“还是有些保守,思想上没有完全放开”。最终的结果是裁军100万。其后又用了半年时间,裁军方案提交到1985年5月的军委扩大会议讨论通过。
到1985年7月,38军开始进行机械化集团军试点的时候,军队精简整编方案下达,百万大裁军正式启动。
曾任阜新军分区政委的吴明录回忆了大裁军中的一幕:始建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个军及所属3个师均列入撤销番号范围。
他说,这个部队最有名的战绩就是在朝鲜战争中“奇袭白虎团”,以及坚守文登里战斗。很多人都知道,拥有这个战绩的就是第68军。
当时68军刚从江苏调防到东北,行李尚未拆包。吴明录走进一个团政委家时,“直面1米见方的行李包装箱上贴着‘徐州—XX’3个大字时,几乎难以面对它的主人。”原来,这位政委的妻子几经周折才调动成功,与丈夫在同一地工作,结果立刻就要面对不可知的未来。
另外一些细节更令人叹息:为交接物资,来自东北三省5个军单位、10多个团单位的交接人员住满了68军下属师、团的招待所,经过两个多月时间完成了装备物资移交。
1997年解放军裁军50万人,《中国青年报》说,这次大裁军解散了大部分守备部队,部分集团军建制的乙种师归武警部队。2003年又裁军20万人。这两次共有6个集团军的番号撤销。
由于历经多次大规模裁军,到2003年时仍存在的陆军集团军已经属于“精锐中的精锐”。
军队的传承:
大部分参加过朝鲜战争
目前媒体披露的集团军番号,分别是第1、12、13、14、16、20、21、26、27、31、38、39、40、41、42、47、54、65军。
对于历次裁减集团军的标准,还没有公开资料,但是从这些部队的历史仍可一窥端倪。
首先,它们几乎都参加过朝鲜战争。在上世纪50年代初的60多个军里,有不到30个先后赴朝鲜作战。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材料,目前保留的18个集团军中,曾有15个赴朝作战。其中除了因朝鲜战争成名的38军,还有打响抗美援朝第一战的39军、长津湖战役的20军、上甘岭预备队的12军等。
就历史而言,目前的18个集团军大多组建于1945年之前,极少数建于解放战争时期。其实解放军中不乏具有光荣战史的部队,大裁军中很难凭借历史传统得到保留。相对而言,自1949年以来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部队看起来更受青睐。
较为典型的是组建于1952年的54军。它不仅赴朝作战,报告文学说,它还在六七十年代先后参与两次边境自卫反击战,并于1959年参与西藏平叛。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说,54集团军由第45军军部及下属134师、135师以及44军130师、131师391团组成。它在80年代整编时又编入43军127师,最终才成为今天的第54集团军。
这些下属部队都具有悠久历史。比如45军最早是中华苏维埃政府警卫团,127师的一个团即为叶挺独立团,它组建于1924年,因而成为唯一一例“团史早于军史”。
在没有参与朝鲜战争的部队中, 41军曾在辽沈战役中担任锦州西部阻击任务,即塔山、白台山战斗部队。这场大战成为整个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14军虽然也未参与朝鲜战争,但根据目前媒体披露的情况,它和41军一样常年驻守广西云南边境地区,并参与了70年代边境自卫反击战。
组建于1947年的31军则在1950年进抵福建后,一直驻扎在台海一线,并不断编入其他部队。
(摘编自《瞭望东方周刊》,本文参考了《张爱萍传》、《解放军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的相关报道。)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