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扎菲,你算错了
本刊专访军事专家赵楚——
据新华网北京4月5日电,就在北约请求美国战机继续参与在利比亚的空袭行动之际,利比亚代理外长3日至4日先后访问了希腊、土耳其和马耳他等国,以期寻求解决利比亚危机的途径。
分析人士认为,卡扎菲特使此行表明利比亚政府立场有所软化,希望通过政治手段化解当前危机。但从被访问国家的表态来看,访问似乎没有取得明显成果。
西方大国带头军事打击利比亚已进行了十数天,如何看待这场战争?卡扎菲的财产和军事力量从何处来?西方各国在这场战争里的态度隐藏着什么样的政治考量?此次军事行动又将如何收场?
近日,《齐鲁周刊》记者专访著名军事评论员、《军事世界POINT》月刊执行主编赵楚,从国际战略的角度解读此次西方军事打击利比亚。
1969年9月1日,年仅27岁的卡扎菲率领一群年轻军官推翻了伊德利思王朝,成为利比亚国家领袖。长期以来,他的标志性符号,是骆驼、帐篷、女保镖,还有种种惊人之举。
据中国前驻利比亚大使王厚立回忆,他担任驻利比亚大使期间,曾多次与卡扎菲单独会面,并与他成为朋友。说到底,卡扎菲并不是个疯子,而是一个个性独特、不甘寂寞的革命理想主义者。
如今,这个“革命的理想主义者”面临着严峻的生死考验。
军事狂人的生存哲学
2009年9月1日,是利比亚革命40周年纪念日,也是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执政40周年纪念日。首都的黎波里举行了为期6天的庆祝活动,绿色广场上还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阅兵仪式。庆典上,众人表演集体“上吊”的场景令人毛骨悚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卡扎菲的性格。
《齐鲁周刊》:此次军事打击后卡扎菲的表态是要“坚决抵抗”,他这种表态仅是形式上的示威?还是另有隐情,消极抵抗以争取时间进行和谈或者利益交换?
赵楚:根据安理会1970号决议,卡扎菲没有退路,在打击面前,他坚决抵抗的态度是很自然的。他的目标不是反攻,而是生存,类似1991年萨达姆那样的生存。我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小,那样倒真可能令利比亚分裂。
《齐鲁周刊》:有人称他为军事狂人,他为增强自己的军力都做了哪些事情?
赵楚:出身职业军人的卡扎菲也十分有意营造伟大统帅的公众形象,除终身不改自己上台时的上校军衔之外,40年来,由于石油提供的充足资金,他也着实不遗余力地从任何可能渠道购买武器,希望凭借这些武器打造一支强大的军队,以便在本地区和阿拉伯世界实现其宏大的政治抱负。据统计,虽然利比亚陆军总员额只有不到5万人,但他先后购买的坦克高达2000辆,外加装甲运兵车数百辆,以及上百辆各型号火炮,空军各型号战机也达到数百架的规模。就在去年,他还与俄罗斯签订了一项金额高达13亿欧元的升级陆战主要装备的合同。
《齐鲁周刊》:成效如何?
赵楚:卡扎菲耗费巨资的建军成效并不理想。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首先,600万人口的利比亚人在独立前普遍教育程度低下,因此很难提供充足的兵员,以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武器和熟悉现代作战准则。
另外,由于西方的长期封锁,利比亚的武器采购主要是苏/俄系列,而这些武器在信息化方面本身相当欠缺,同时,由于是出口型号,其技术和战术性能又有所折扣,加上利比亚本身的维护水准低下,导致武器完好率很低,故虽拥有200余架战机,但临战能升空迎敌的,据说只有20架。
最后,由于利比亚像其他本地区国家一样,本身并非有悠久历史法统的民族国家,相反,很多程度上是殖民者撤离时赶工制造的“人造黄油”国家,因此内部教派和部族矛盾深厚,他宁愿使用非洲其他国家的人员,这是所谓雇佣兵问题的主要根源。这些原因导致利比亚在本次开战前兵力处于十分羸弱的状态,而此前的国内抗议运动和军事反抗又使武备雪上加霜。
总而言之,虽然上述军事上的弱点显而易见,但战局如此一面倒还是出乎不少人的意外,这一点不能不说与卡扎菲本人对形势和大局的误算有关。
他哪来那么多钱?
虽然包括美、英、意大利、瑞士、突尼斯在内的多个国家已宣布冻结了卡扎菲资产数百亿美元,但财力雄厚的卡扎菲依然握有大量现金,并拥有143.8吨黄金,“卡扎菲手握143吨黄金,雇佣兵日薪1000美金”。
《齐鲁周刊》: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巨额资产是联军的“心头大患”,因为正是金钱帮助他战斗至今。卡扎菲哪来那么多钱?
赵楚:自2004年西方国家解除对利比亚政府的经济制裁后,大量外国公司开始投资利比亚的石油和天然气工业。这些公司发现,卡扎菲和他的亲信们经常以“签字红利”或者“合同咨询费”的名义索要钱财。如果公司拒绝付款,那么就会遭遇“将面临严重后果”的警告。美国的文件还称,卡扎菲政府不仅“剥削”急于在利比亚做生意的公司,也通过与其他政府做交易获利。
西方情报人员指出,卡扎菲不仅善于赚钱,还善于藏钱,因担心国际社会可能再次实施金融制裁,卡扎菲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秘密储备了大量资金。
《齐鲁周刊》:卡扎菲误判局势失误在哪里?
赵楚:归根到底,卡扎菲忽略了利比亚得以长期对抗西方而
不虞安全的根本原因是冷战期间形成的二元结构,也是由于欧洲在军事和国际问题上自我弱化。他在国内抗议中喘过气来之后采用萨达姆1991年镇压巴士拉起义的手法,以为只要动作足够快,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就不会有时间作出军事反应。所以,他的策略是迅速反攻反叛者占领的地区,同时对有反抗情绪的地区居民实行无分别的残酷炮火打击,以图摧毁反叛者的心理和士气。所有这些策略都是为了两个字:时间。
换言之,卡扎菲的计算和武力准备根本就不是以欧美等为作战对象。然而,他决没想到,竟然不是美国,而是历来交往还算密切的法国带头进行军事打击。为显示地区军事和国际政治雄心,法国可以说出乎意料地直接投入行动,并带动整个西方国家展开了注定卡氏命运的军事打击。当法国为首的联军空中打击拉开序幕,对这种以大规模软硬信息战、空对地精确打击和远程巡航导弹定点攻击为特征的战法,卡氏完全失去了战局应对能力。
“狠揍卡扎菲”背后的微妙逻辑
《齐鲁周刊》:意大利和德国为何在支持禁飞的同时不参与军事行动,甚至北非的军队撤离?
赵楚:对直接打击行动持反对态度的许多北约国家,包括德意并不反对决议目标,只是反对打击手段本身,作为盟国,其提供后勤、基地等支持是很正常的。与伊战不同的是,此次欧美同盟虽然有分歧,但并未因打击产生外交裂痕。
《齐鲁周刊》:您怎么看待西方对此次轰炸利比亚是出于“制止人道主义灾难”考虑的提法?为何西方各国都差不多采取的是空袭战略?
赵楚:我不认为是幌子。1970号决议表明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认定卡扎菲犯有屠杀平民等反人类罪行。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参与国际公共决策,支持国际执法,是中国的国际权力体现,也是国际正义形象的体现。战后利益格局的变化是自然的。
因为参与打击主要国家的欧美基本装备水准、技术和战术能力很接近,也是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的产物,其战法也自然接近。
《齐鲁周刊》:美英法为何会在此时非要北约承担起军事行动指挥权?美英法后撤是在掩盖什么样的真实目的?
赵楚:多国打击行动需要复杂的协调、指挥和通信等作战勤务,北约接管可以提供这些协助,但不意味着法英美退出,北约主力就是法英美。同时,北约不参与打击,但支持制裁,这也表明法英美等北约伙伴的底线,即实现禁飞区和加强制裁。这是退路。
《齐鲁周刊》:西方各国这次对利比亚动武是看到班加西就要被政府军攻克,连忙出手干预,临时起意,打一步看一步算一步?还是蓄谋已久,对实现利比亚政权更迭,很早就制订了详细的路线图?
赵楚:法国行动是在安理会决议授权巴黎协调落实决议的峰会之后,其次,法国当然希望更迭政权,但行动本身却需要尽量与国际执法协调,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目前法英美等多国部队的战法,直白说,就是不直接攻击卡扎菲本人,以短促突击,促使利比亚内部变化。
《齐鲁周刊》:你预计西方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还会持续多久?将如何收场?最终受益的终究是谁?
赵楚:我预测局势会在一至两周内发生变化。英法等欧洲伙伴无力承担如此高强度、大规模持续的军事行动,军力、财政和民意都不能支持,同时,卡扎菲力量有限,目前强度的打击可能促使利比亚国内迅速发生内部变化。
打击本身的收场很简单,就是决议规定的内容。谁将受益很难说,但如果国际正义得以弘扬,我认为所有人都将受益。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