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价上涨是改革必须偿付的代价?
尊敬的我的老领导李秉仁先生,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同仁,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我觉得组织这样一个题目的研究,城市发展创新模式研究,非常好。而且把研究的方向锁定在城市系统规划和投资模式,我觉得抓到了问题的关键。这个课题的研究很有意义。刚才杨天举先生介绍了课题的思路和想法,我觉得很多观点讲得很好,我很赞同。总的感觉这个课题确实是有需要、有高度、有创新,也对实践有很好的指导。
城市是一个经济体,刚才李总讲过了。作为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我的理解主要提供两个方面的产品。一方面是公共物品,一方面是私人物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说私人物品的生产可以作到极大丰富。现在国内生产的服装、电视、、手机、汽车等等,商店里摆都摆不下了,我们很多产品的产量都是世界第一的。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不了公共物品的生产,因为在公共物品的生产中市场机制是失灵的,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市场机制是失灵的。
简单的说,一辆公交车坐30个人你得拉,坐3个人或者坐1个人你也得拉,但是坐3个人和1个人你不可能找他要30个人的车钱。这时候价值规律、市场机制是不起作用的。谁来提供公共产品?一定是公共部门,也就是政府部门。从某种角度来讲,城市居民也好、企业也好,已经把税金交给政府了,政府当然要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但是,由于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由于政府的公共财政不足,我们需要借助市场的力量,需要借用社会的资源,和政府共同发展城市的公共事业,共同来提供社会公众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在城市公共事业改革当中,我们大家都可以感觉到,改革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人民群众是得到实惠的。从理论上讲,我们对城市公共事业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改革开放之前我们认为公共事业是福利,以后我们认为是商品,从福利到商品这是一个过程。以后我们又从商品到公共产品,这也是一个认识过程。再以后又从公共产品到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十七大报告里面提出来的。我们不仅仅要提供公共产品,而且要做到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理论上我们的认识过程是沿着正确的方向在前行的。
从体制上讲,在改革过程当中建立了很多新的公共事业的体制机制,其中之一就是新的投资体制。新的投资体制彻底改变了原来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鼓励引导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内资、外资大家共同来投资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其它公共事业,加快了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我们还建立了新的价格体制,就是说我们的公共产品的价格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整,并且公共产品的价格最终由政府决定。我们还建立了新的经营管理体制,核心是实行了公用事业项目的特许经营制度。
刚才杨总介绍讲到了经营权问题,政府可以把公共事业的经营权转移或转让给社会企业和个人。在新的经营管理体制下,我们引进了新的经营理念、新的市场办法、新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了城市公共事业的发展。在新的经营管理体制下,民营企业、民营经济、社会力量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并且形成了一个新的市场,我叫它公权市场,也就是涉及公共权益的公共产品的经营市场。
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改革也是有代价的。改革当中有什么代价呢?
一是负担加重了。谁的负担加重了?社会公众,用于支付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负担加重了。有人算过一笔帐,最近十年一些地方的水价涨了十倍,购买其它公共产品的费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广州,广州到深圳有一条广深高速,是特许经营项目。当时的总投资按美元计价是11亿美金,折合人民币不应当超过100亿元。到了新世纪以后,每天这条高速公路上的车流量是20万辆汽车。这意味着这位老板每年可以拿到30到40亿的收入。如果这个项目当初能够采取发行市政债券的办法,我觉得今天社会公众就不会为走这条高速公路付这么多的费用。
二是比重下降了。国有经济在市政公用事业当中资产份额和市场份额在大幅度下降了。这也很正常,因为引入了民营经济、外国资本,所以国有经济自然会下降。有一个不完全统计,在安徽省40%供水的国有资产,50%的供水处理的国有资产,60%的燃气管道国有资产,70%公共交通的国有资产都已经出让和转让了。国有经济比重大幅下降带来一个问题,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成就,当总结这些成就的时候,关键是靠两条:一条叫高举旗帜;一条叫坚定道路。今后能不能继续取得更大成就,很重要的一条,还是要坚持道路,高举旗帜。旗帜也好、道路也好,基本内涵是坚持了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过程当中,怎么体现坚持我们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如果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国有股份统统卖掉、统统转移掉了,怎么体现我们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大家说在经济总量当中不一定体现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是一定需要体现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的。不然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中,政府和国有经济如何发挥影响力、控制力、带动力呢。
三是质疑提高了。社会公众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质疑提高了。本来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事情,但是现在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了、民营企业经营了,那政府做什么?国外有一个说法我不赞同。国外说政府和老百姓之间的关系叫做雇佣关系,我给你纳税,我雇你政府做事。我们不是这样的关系,我们是鱼水关系是服务关系。老百姓也好,城市居民也好,企业也好,把该交的税金交过了,提供公共服务当然是政府的事情,不然我们建立公共财政干什么呢?
前两年,湖北十堰市全市公交罢工,十堰市有60、70万人口,全市公交瘫痪了,对社会生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表面上看老板经营不善,苛扣员工福利,员工不干了,造成了罢工。但是深层次还是跟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有关。公交小孩坐车不要钱、老人坐车不要钱,需要事业性支出,当初签特许经营合同的时候,政府曾承诺每年给经营者600万的政策性补贴,但是连续几年下来没有到位,给企业经营带来困难,最后导致消减成本酿成罢工。
这些代价和代价所带来的困惑需要进行研究。今天的课题研究确实对解决这些问题会有帮助,希望通过课题的研究能够解决公共财政在城市公共产品生产和公共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公共财政用于城市公共事业的支出太少了,最近五年中央财政用于市政公用设施的投资300多亿。而同期国家用于种树的投资超过了3500亿。在改革过程中,既要发挥市场作用,同时也要履行政府作用,重要的是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
谢谢大家。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