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热点 >

争议“哥本哈根”

2009-12-21 18:49 《齐鲁周刊》/ 江寒秋 /

  这将是一场史上最激烈的国家首脑会议。


    按照计划,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将于17日陆续抵达哥本哈根,准备出席18日的峰会。这将决定为期12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能否最终达成协议。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前往哥本哈根前对媒体说,现在所剩时间已经不多,没有时间摆姿态或相互指责,如果把什么都留到最后一刻让领导人解决,那么很可能达不成协议,或者只能达成一份牵强的协议。


  尽管时间所剩无几,但各国在一系列核心议题上的争议依然巨大,流言依然多多。

 


 

 

中国:“有些红线是不能碰的”


   “中国此次高调出征,正是显示了中国高层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这在几年前还是不可想象的”,UNFCC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法律部主任高风说。气候变化的本质是能源问题,而能源正是中国在近年来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外交的首要重点。


  在年末举行的哥本哈根大会如同2009年的一场落幕大戏。正如2009年一年发展中国家在G20、WTO部长级会议等会议上立场强硬,甚至主导会议,哥本哈根大会第一周也是各方轮流上演好戏,演绎着国际治理秩序民主化。


  正如“77国+中国”阵营代表卢孟巴在批评“丹麦文本”时所说:“现在已经为多边化打开了大门,不能再如以往那样,几个国家决定世界命运。”


  “中国已经不再躲避风头,不仅不再避免与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发生直接的‘交锋’,而且还积极的表达自己的声音”,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主任乔纳森·霍尔斯拉格评价说。


  但“交锋”在14、15日两天变得突然猛烈起来:中国在谈判会场上,受到发达国家从减排承诺、减排衡量与核查标准等多方面的公开非难,这种猛然间的联合开火与前两个月中这些国家赞扬中国减排努力的论调有天壤之别。


  “我认为中国表示要降低40%~45%的碳强度是非常严肃的。”已经抵达哥本哈根的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大臣米利班德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更具挑战性的是,中国需要寻找一种方式来向世界证明自己减排的执行情况,即,中国需要接受“三可”减排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


  美国也试图在供各国部长及元首讨论的文本中加入中国等发展中大国“三可”的内容。美方表示,如果发展中大国拒绝接受“三可”,根据美国国会刚刚公布的应对气候变化框架性文件,在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前提下,美国可能采取措施,以防这些贸易竞争对手逃避履行碳减排义务。


  针锋相对的是,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14日表示,中国自主采取的减缓行动是公开透明的,有法律保障,有统计考核体系和问责制度,要向社会和世界公布,但绝不接受国际“三可”。


  “根据谈判的进程,可能我们还有2~3天时间,看看是否能形成大家都满意或都能接受的结果。”解振华说,在国际谈判中,往往在争论最激烈时,在保住自己核心利益的情况下,出于强烈的政治意愿,也会达成灵活的妥协,最终出现一个各方都不满意但都能接受的结果。


  然而,“有些红线是不能碰的。”解振华在回答CBN记者提问时,也亮出了中方底线。

 

非洲:“我们非常伤心,我们的希望被发达国家破灭”


  在主会场贝拉中心不远处,一群来自非洲的年轻人正在口不停歇地高歌:“富有国家,我们在看着你,你们要还债!”


  来自乌干达的查恩迪亚·科迪尼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她说他们的方式就是紧跟《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世界各地召开的气候会议,“只要会开到哪里,我们就去哪里。”

  查恩迪亚的同伴来自非洲各国,“乌干达、南非、肯尼亚、马里都有。”


  “我们是靠天吃饭,但从去年8月开始,情况就变得非常糟糕,一直处于干旱之中。”查恩迪亚来自乌干达南部传统的农业生产地,“今年的雨季又比去年推迟了整整3个月,气候如此捉摸不定,我们几乎无法种植任何庄稼,情况再延续下去,很多人会被饿死的。”


  “在气候变化的谈判桌上,我们要求的不仅是一个协议,更是一个公平和公正的答案。非洲是世界上碳排放最少的国家,却承受着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最大恶果。”就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召开前一个月,来自非洲的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表示,“有人必须要为自己所欠下的债务负责。”


  7日,在哥本哈根会议开幕式上,G77主席国苏丹代表易卜拉欣·米尔加尼在开幕演讲中表示:“过去有钱国家从未发挥任何实质性领导力。发达国家持续增加碳排放,却要求发展中国家在减排方面发挥主导力量。”他的讲话引来全场掌声。


  最近两天,西方媒体泄露出的“丹麦文本事件”,也引起发展中国家和广大非政府组织的强烈不满。


  77国集团轮值主席、苏丹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迪·阿平也表示:“文本掠夺了发展中国家公正、公平分享大气资源的权利。”发展中国家已准备好“反制”措施,在稍后两天会见分晓。


  非洲代表被泄露出的丹麦草案激怒了,“我们非常伤心,我们的希望被发达国家破灭。”一名非洲代表大声喊道。

 

太平洋小岛国:“我们需要的不是协议,而是立刻的资金支持”


  51岁的凯普·拓赫邦基与上述众多环保人群不同,他的表情淡漠,任凭身边的人群喧闹。“我不喜欢呆在里面,太吵。”他用夹着烟的手指了指中心门口。他的胸前挂着一张出入贝拉中心的粉色标牌,他是来自所罗门群岛国家的代表团成员。


  位于西南太平洋的所罗门群岛国家与澳大利亚毗邻,人口约50万,面积仅为2.8万平方公里。有研究表明,由于气候变暖造成的冰川融化,未来50年内一些国家会丧失主要或所有领土,其中包括所罗门群岛国家。


  10日,贝拉中心会场内,以另一个南太平洋上小岛国家图瓦卢为首,包括所罗门群岛在内的小岛国家,因为担心海平面上升面临灭国之灾,呼吁大会采取更严厉的减排措施。但由于与其他国家分歧较大,这一提议遭到拒绝。随后大约有数百名国际气候活动人士聚集到大会会场入口,高喊“图瓦卢”的名字,要求大会“听听岛国的声音”。


  凯普·拓赫邦基没去参加抗议,他说这并不能改变什么,“事实上整个会议又能改变什么呢?像所罗门群岛这样的国家,问题的实质不是气候变化,而是贫穷。”他摇了摇手指,看了记者一眼,“你要问我气候变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来告诉你,气候永远不是我们最根本的问题,贫穷才是!所以,我们需要的不是协议,而是立刻的资金支持。可是,我们从没得到过一分钱的资金支持。”


  他越讲越激动,他的同事跑过来拍拍他的肩膀,让他安静下来。“你知道我最想要的是什么?与其花那么多钱开这个会,不如直接把钱捐出来,这样更实际。”他看了一眼近在咫尺的贝拉中心,忍不住又咕哝了一句。


  (文据(《第一财经日报》、《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外滩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