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热点 >

耿彦波:大同市长造城记

2009-12-10 18:17 《齐鲁周刊》/ 高鸽 /

  耿彦波,被大同市民叫做“耿拆拆”。在这位51岁的市长掀起的汹涌澎湃的造城运动中, “吕日周第二”的争论出现并愈演愈烈。在大同人眼中,他到底是“菩萨”还是“疯子”?

 


 

 

耿彦波速度


  当冠以“煤都”美誉的城市,正面临被挖空的窘境之时,有没有人想过,它们该何去何从?


  
  “造城!”大同市长耿彦波勇敢地喊出这一口号。此前,法国一位专家去云冈石窟时路过大同,评价大同是“世界上最丑陋的城市”。当地人调侃:“污水基本靠蒸发,垃圾基本靠风刮,游商基本没人抓,市容基本无人夸。”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最能干事”的耿彦波放到大同——很快,大同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工地”:到处是推倒和正在新建的楼房,到处是高耸的塔式起重机和脚手架。


  “我在与时间赛跑。”他说。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他算过,他每天睡眠不超过5个小时。耿彦波的早餐时常是路边摊买的一个烧饼,边吃边走。深夜一点,还有人看到他在工地上,煮方便面充饥。


  不到两年时间,耿彦波给大同带来的变化已全面显现。


  “过去三年修一条路,现在一年修几十条路。”一位出租车司机说,“而且耿市长修路跟以前不一样,以前的路是头一年修好了来年就得重修,叫‘拉链马路’。现在的路,你看那质量,没得说!”


  耿彦波连种树也深得民心。他从外地大批引进名贵的树种,4月到7月都能做到色彩缤纷。“以前年年种树不见树,但耿市长种树就是能活。”耿彦波的办法是公开招标,种树款不一次付清,三年后树真正活了才最终付清。”


  大拆的同时是大建。声势浩大的修路、绿化正在进行,如今坐出租车往大同郊外走,医院、学校、商业中心、大剧院、图书馆等一大批建筑,正以梦幻般的速度集体破壳而出。


  从规划到施工,耿彦波全部要求全国乃至世界顶级的单位通过公开招标参与,很少用本地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说:“这就阻断了官商勾结的渠道。”


  “耿彦波速度”,在大同已经成为“刘翔速度”的同义词。


  
一个市长的权力边界


  “你说耿市长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呢?”

 

  今年8月,耿彦波主抓的云冈大景区建设工程因为《科技日报》一篇报道引发一场轩然大波。项目中的人工湖成为被质疑的重点。


  “云冈石窟的岩体极为脆弱,最怕水,这么大面积的人工湖,而且离石窟这么近,造成整个小环境的改变,对石窟将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87岁高龄的著名文物专家谢辰生更直斥此项工程“简直是胡闹”。 


     工程很快被叫停。虽然随即赴北京做沟通解释工作的耿彦波并没有多做退让,他争辩说,“有这么大的力量,能把水吹到石窟那里?”“他们让我把后来复建的拆除,我说拆了可以,但有两个条件,第一是你免了我,第二是我跳了楼!”


     但最终,云冈景区的人工湖还是停建,而在大同,一场群众自发的运动正在酝酿中。“支持市长,为大同正名,大型签名活动9月5日上午9点,红旗广场”的帖子在百度“耿彦波贴吧”出现,并很快传开。没人统计多少人参加了签名,这件事后来被笼统地称为“万人签名”。


  与称赞声同在的是骂声。有市民高喊:“有什么了不起,更大的官我也见过。为什么把我家搬到城外去?”


  骂他的多是因为拆迁。耿彦波对于拆迁的进度要求极严。“有时候拆迁人员齐上,一边把人拖出来,一边就拆开了。”一位市民对记者说。大同一位企业老总说,他的楼被强拆的时候,还有员工在办公,“很危险”。另有人批评耿彦波拆迁太随意,“耿一指”、“耿指倒”的外号由此而来,


  事实上,这些非议,对于耿彦来说只是“毛毛雨”。早在1995年,当选为灵石县长的他对灵石老城进行拆迁改造时,也引起了一些被拆迁户的反对。


  耿彦波回忆起当年的场面:“几千人跟我辩论,拖家带口全来了,随后就开始上访,国务院都去了好几次。”“还有的人给我寄子弹,用报纸包着,上面写‘送魔鬼见阎王’。还有一些诽谤的传单,我至今都留着呢。”


  在十年后的大同,除了更多人在感受着“城建革命”带来的阵痛。总投资达上百亿元的城建工程,带来的还有疑惑。
  “你说耿市长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呢?”


   一部分钱来自贷款。大同某农业发展银行一家就贷给政府13亿用于修路。另一部分钱则来自土地经营。“原来大同国土收入才两三个亿,今年能达到30个亿。”耿彦波说。


  盘活土地是耿彦波经营城市的关键。“他把规划、土地、房管、城建都抓在手心里面,有人说他自己代替了这4个局长,实际上他是把各个部门的工作机能都揉在他自己手中,做到了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彼此不至于发生摩擦。”大同市国土局长这样说。


  但有不少声音质疑:一个市长的权力边界在哪里?还有人担心巨额投资将给大同留下一屁股债务,“现在大同是寅吃卯粮,事情是耿市长做的,他有责任解决而且他也会想办法,但是他万一走了怎么办?留下一个烂摊子谁来收拾?”


  
“他点燃了大同人失去多年的荣耀感”


  大同几十年没变过了,老百姓盼变啊!

 

    耿彦波的一颦一笑,牵动着这个城市的神经。


  现场办公,大部分时间,耿彦波不苟言笑,随员们注意力都保持高度集中,因为他随时会点到你,或询问,或批评。偶尔他被某件事情逗乐,“呵呵”一笑,周围的干部也立即舒了一口气。


  对市民而言,他们则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对市长的亲近感。不少市民都能脱口而出耿彦波的一些“名言”:“少谋人,多谋事”,“多留遗产、少留遗憾”,“事无巨细、事不过夜、事必躬亲”等等。


  大同市民热衷于谈论现任市长耿彦波的种种事迹:


  他很严厉。大小干部挨他骂是常事,而且骂得狠。最厉害的时候甚至还动手——他能一把摸出沙子和水泥的比例是否得当,如果质量不行,他会一把抓住对方胸口,把水泥摔将过去。


  有市民称许他为“耿菩萨”,也有人说他是“耿疯子”;而因为大规模拆迁和修建庙宇,他又被讽刺为“耿拆拆”、“耿一指”、“耿指倒”、“耿庙”。


  争议不绝。不过对于大同人来说,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样敢做敢为的市长在大同历史上非常罕见,“史上最牛市长”之类的风评充斥坊间。


  一位长期采访大同的太原记者如此评价耿彦波现象:“大同几十年没变过了,老百姓盼变啊!你看,天黑了,城墙下的人还不愿意走,这是一种情结。”


(文据《瞭望东方周刊》、新华网等)


■延伸阅读

 

还有多少官员“争议门”?


□莉莉周

 

仇和:要求媒体提供“负面新闻”


    2004年,《南方周末》曾报道过仇和,标题即是《最富争议市委书记》,也从那时候起,仇和在全国范围内被打上了“个性官员”的标签。


  “谁砸昆明的牌子,就砸谁的饭碗。”仇和要求媒体提供“负面新闻”——“决策失误造成损失也是腐败”、“影响发展比贪污更可恶”。仇和一出此言,一时间舆论哗然。

 

李连玉:“做不到就换人”


    民间评价江苏省邳州市(县级市)市委书记李连玉是“对党员干部比较狠”。凡是李连玉想做到的,下面就一定得做到,做不到就换人,没有二话。在他推行系列改革,使当地经济领先苏北的同时,自己也成为了一名争议人物。有人曾赠他牌匾,上写“人民的好书记”; 而要求公务人员每天工作16小时,热衷于亮相和建造宏伟建筑,种种事情让他遭到当地干部的质疑:一个县委书记的权力边界在哪里?

 

吕日周:“吕氏科学工作法”


    2000年2月,吕日周在沉寂了整整十年之后,出任山西长治市委书记。随之,他以惯有的“吕氏风格”在长治市发动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实验”。


    而吕日周本人,则在走着一条令人难以置信的治政之路,敢吃苦,敢吃亏,敢惹人;发现问题、公开问题、解决问题、追究责任。这被称为吕氏科学工作法。也把吕日周推到了争议的浪尖峰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