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热点 >

马英九如何救灾

2009-08-20 11:30 《齐鲁周刊》/ 吴越 /

    台湾“8·8”水灾发生之后,马英九陷入了舆论的漩涡,因台湾当局救灾不力而备受指责的他,一次次向民众鞠躬道歉,并挥泪斩马谡,撤掉“外交部政务次长”。


    从另一方面讲,政府的表现或许无能,但民间社会强大的资源整合和动员能力,让人们看到“小政府大社会”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救灾也要遵守法律”的马氏救灾术


    8月16日,马英九夫人周美青参加了台湾世界展望会“饥饿三十”活动,坚持30小时与一万六千多人体验饥饿,并给受灾的孩子讲故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开救灾活动。这时候,因对灾情估计不足而备受争议的马英九,正在高雄县凤山安慰一名遇难直升机飞行员的母亲。


    虽然指责不断,台湾当局还是采取了一些救灾措施,马英九在第一时间下乡勘灾,“行政院长”刘兆玄甚至在灾区住下来。8月12日,马英九还致电台湾北部、中部11位县市长,希望这些没有受灾的地区把人力、物资交由“消防署”统一调度。

    人们也许会记得,美国发生卡特里娜风灾时,总统小布什还在度假,因为当时并不觉得灾情会如此严重。而台湾的情况与美国当年的情况非常类似。
    十年前的“9·21”大地震之后,台当局已制订《灾害防救法》,针对救灾与重建程序、赔偿标准、中央和地方权责划分,制定了各项措施。就法律或法令面来说,其实已经相当完备。


    然而,这次的灾情超乎预期的严重,而且重灾区大多在山地,台湾救灾机具和物资显然不足。水灾发生之初,马当局认为当前的“灾害防救法”已囊括“9·21震灾”紧急命令中的大部分内容,因此没有发布紧急命令。


  一向秉持法律高于一切的马英九,选择了依靠法律来解决问题,即便招来如潮般的怒骂也在所不惜。


    灾害发生7天后,马英九召开任内第一次“国家安全会议”,以“安全会议主席”身份启动“国安机制”,希望能以此响应民众期待,向外表明其对莫拉克台风灾情的高度重视。


    台当局的“中央防灾会报”属于任务编组,仅在灾害发生时由各单位临时派员参加,整合与动员效果并不理想,往往导致救援效率低,这直接造成受灾民众对马当局预报不准、救灾反应慢、协调不当及指挥不力的负面印象。


    在调动军队上,“总统”不能任意行事,在编列救灾的财政计划时,政府也时刻到议会监督,“行政院”被迫需要提出“特别预算条例”报请“立法院”审查核准。


无政府状态下的民间救助


    岛内不少电视台在灾情发生后进行24小时直播,同时开放民众热线,百姓有什么灾情都可以打电话进来,相关单位便会去救灾。电视台居然还接到了屏东县长曹启鸿的电话。曹启鸿说希望当局给他一些救援,可是他找不到人,只好到电视台求援。


    紧接着台“内政部长”廖了以也打电话到电视台,解释他们早就做好了救灾准备,但等了很久地方县市都没把消息告诉他们。南部受灾县市多是民进党执政,但外界根本想不到他们跟马英九当局的沟通是这么糟糕。


    就在“中央”和地方互相扯皮的时候,灾区的救灾工作已经在无政府的情况下展开了。


    台湾民间在第一时间自动发起救灾活动,其中以慈济基金会的救灾动员令人印象深刻。在台湾各地,慈济组织下的志工照顾网络分布广泛,平均每公里有约20位慈济志工,他们平日从事小区照顾,周末学习访视训练课程,遇到突发灾害不用等到政府下达指令就可迅速集中人力物资。


    与慈济基金会同样受到民众肯定的还有台湾红十字会组织,他们在获得台当局指令前就已南下救灾,行动相当迅速有效。


    作为中国红十字会“博爱大使”及世界卫生组织“亲善大使”,李连杰于8月14日赶赴台湾,深入台南灾区,慰问灾民。


  探访灾区时,有灾民向李连杰哭诉:“我家全没了!”李连杰赶紧握住他的手给予安慰,场面感人。在高雄,李连杰9小时内到访了7个地方。他出力搬运物资之余,不时询问当地医疗人员设备是否充足。谈起14日晚上连赶台湾两场赈灾晚会当接线生时的经历,李连杰说:“接电话遇到说台语的,我完全听不懂,只好赶紧请人帮忙,也有人直接告诉我他听不懂我的普通话。”


  超越了蓝绿门户之见的媒体上天入地的监督也使官僚们在救灾期间不敢轻举妄动,政府高官薛香川在台风期间还有时间和朋友在饭店聚餐,即被媒体点名。

 

以工代赈和小林村纪念公园


    救灾还在继续深入,另一项工作又开展起来:直接雇佣灾民投入南部灾区环境清理和家园重建工作。


    16日,台湾“灾后重建推动委员会”的会议提出,救灾由“灾民收容”转型至“中间安置”,将尊重灾民意愿,依据需要提供(房屋)租金补贴、生活费等;另外,四十个乡镇获得授权,可雇佣灾民为临时重建工人,用“以工代赈”方式,每乡每天雇佣二百人清理家园,日薪八百元新台币。
    17日上午,这项为期一个月的“八八临工”专案正式在台湾南部灾区受理登记。许多高山村落即使抢通道路,村民仍很难回原地重建家园,他们有必要做出相当长时间在外乡生活、工作的规划。


    在安置灾民部分,台当局将释出军队备用营舍、教育机构闲置校舍与公家机关公共建筑,作为灾民暂时栖身之所,同时低价向灾民提供承租房。台“营建署”则专门推出“八八项目”,提供灾民低息优惠贷款作为购建、修缮与租金补贴之用。对于未来如何加强预防自然灾害,台“内政部”将提出“国土计划法”草案征求各界意见。


    而整个村庄被完全覆盖,被泥石流“屠村”的小林村,村民不忍看到亲人残破尸首,未来可能不开挖,改建成纪念公园。“台湾灾害应变中心”公布,小林村有169户398人遭埋。


    台南是台湾最重要的养殖区、产粮区,洪水过后这些地方的防疫工作,市场上的缺粮问题怎么解决,都将考验马英九。另外,台湾现在起码有104处公路、桥梁被毁,怎样抢修救出受困的灾民,也是马英九要面对的不小难题。


■延伸阅读


山东在行动


    台湾在救灾,山东也把援助之手伸向了宝岛。就像去年的汶川地震,海峡变通途,生命的感动依然在继续。


□本刊记者  吴永强

 

    “游客去商店买东西之后,和我在一起的当地导游把发票收集起来,然后捐给灾区。”在台湾六天,目睹了台湾民众面对水灾的所做所为之后,给山东嘉华国际旅行社导游刘莹(化名)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张张发票。


    刘莹告诉记者,因为发票的兑奖率很高,台湾人买东西基本上已经养成了索要发票的习惯。刘莹看到,水灾发生后,像肯德基、麦当劳等很多商店门口都摆着一个小箱子,箱子不是用来募集捐款,而是用来收集发票。人们买东西之后,很自觉的将发票投进箱子,捐给灾区。


    从今年4月份山东嘉华国际旅行社开通台湾旅游,这已经是刘莹第五次带队去台湾了,也是印象最深刻的一次。


    8月12—17日,刘莹带领济南几十名小朋友经青岛、香港抵达台湾,开展为期六天的夏令营活动。刘莹告诉记者,旅游的过程中有些景点因为受灾严重,不能前往,“当地导游告诉我,两个月之内去不了阿里山,我们暂时取消了台北和花莲之间几个城市的行程。”


    在赶往高雄的车上,当地导游拿出先前小朋友们制作的手工作品,小朋友们再花钱把它们买下来留作纪念。“一共募集了几百台币,当地导游说这是山东小朋友对灾区的一份心意,一定负责转交给灾民。”


    “感觉台湾整个社会救灾的氛围不如去年汶川地震时的大陆,政府只是起协助作用,应对灾害时的能力相对差点儿。”刘莹谈到她的感受,“但是我看到人们还是比较积极地去面对,媒体也在积极地正面宣传。”


  山东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8月19日,全省红十字会组织共募集到社会各界捐款200万元左右,捐款数额还在不断增加。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送来200元钱,说“我刚参加工作,没多少钱,只能捐这些了。”然后不留姓名,抽身离去。一位老太太捐出1000元钱,虽然留下了姓名,但是没有留联系方式。


    台湾水灾使身在大陆的台商牵挂于心,8月15日,台资企业日照岚桥富凯木业有限公司员工和来公司洽谈业务的供应商举行了捐款仪式,捐出的8.8万多元善款将在近日通过大陆海协会转交台湾海基会。


    记者从济南市台资企业协会了解到,得知台湾水灾之后,济南市台商踊跃捐款,仅8月17日一天时间内就募集到6万多元,目前捐款还在进行之中。


    近年来,鲁台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台资仅次于韩资、港资,成为山东的第三大外资来源地。山东已逐渐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新的聚集地。


    以济南为例,自1988年9月第一家台资项目落户济南以来,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批准台资项目699个,项目总投资19.03亿美元,台资已经成为济南市利用外资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