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军演的另类“暗战”
两国女兵的“大秀场”
俄罗斯远东地区哈巴罗夫斯克市的实兵演练场,位于一片开阔原野之上,军营里时常可见鸽子、乌鸦毫不惧人地踱步,或是野猫慵懒地蜷在伪装网下的工事里,原野上则是星星点点盛开的白色、紫色、黄色、蓝色野花。这里更像一处充溢着世外桃源味道的别墅。

那些野花的色彩绚烂得几乎淹没了绿色——就像军营里的女兵,本来只是男人世界里的点缀,却抢了男人的风头。
的确,从摄影记者镜头中随处可见的女兵特写就可以看出,参加这次反恐演习的女军人,备受关注。其中俄罗斯保障分队中的女厨娘与解放军野战女子救护队员,便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俄军的官兵是允许佩戴自己首饰和饰物的,因此俄罗斯厨娘的头上,犹如开了一间俄罗斯风情的小小的首饰店。厨娘们大都眉眼精致,特别是一头顺溜的金色长发,配上草绿色的军装和船形帽、统一的制服,更是漂亮、精神,一派俄罗斯式的“不爱红装爱武装”。
而中国女战士的飒爽英姿,也不输俄罗斯厨娘。作为铁路输送第三辆军列上唯一的女军人,中国军人唐军艳的名字就被很多人记住了。这位33岁护士的每日巡诊,成为了十几天漫长旅途里的最大亮点。据说,列车上几乎所有人都跟唐军艳合了影,进入俄境后上车的十几个俄罗斯士兵,更是抢着跟她搭话。
当然,外表漂亮、靓丽的女兵们并非只是娇美的摆设,在为期十几天的军演中,她们担负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任务。
军演中俄方总共有1300多名的官兵,却只带了20多名的保障伙食的厨师,其中有17名是女性,这17名厨娘便需要保障一千多人,一天好几顿饭,非常辛苦。
中国姑娘更是表现优良,她们像男兵一样住的是野营地的帐篷,穿着迷彩服全副武装进行训练,而且在演习过程中,她们还经常背着100多斤的伤员送往直升机。
俄罗斯士兵的“魔鬼细节”
野营村是在吉林的洮南沈阳军区合同战术训练基地,位于科尔沁草原的深处。开营当天天气非常晴朗,蓝天白云映衬着野营村里边红旗和绿色的草地,非常漂亮。同时更加吸引人眼球的就是在野营村五千多平方米的和平广场上,分为东西两侧站立的中俄双方各一千多名参演官兵。
在广场东侧,中方参演官兵们跑步列队进场,小伙子一个个晒得皮肤黝黑,穿着新式的迷彩服和作战靴,扎着紧身的武装带,显得非常威武和雄壮,口号声也响亮整齐。
而广场西侧的俄军官兵,脚上穿着皮靴,擦得锃亮,尽管天气很热,却穿戴整齐,背着二战经典影片中经常能够看到的俄式背囊,防毒面具、工兵锹、图夹、毛毡等单兵装备一应俱全,还用绳子在背囊上拴着制式拖鞋。
据了解,俄军的条令种类之多之细,让人难以想象,甚至连擦皮鞋和作战靴应该如何分步骤,先擦哪里后擦哪里,也有条令规定;而无论集会、训练、吃饭还是演习,每个俄军士兵都有一个军用水壶始终挂在腰上——显然,这个也是条令规定。
战斗条令严格的俄军,对野战场地的要求也相当规范,沈阳军区装备部一位负责人介绍说,比如要用多粗的铁丝做成铁丝网,铁丝网要设置多高,最下边一根铁丝离地面多少厘米,都有明确要求。“我们这几年的标准化建设也一直在搞,但是跟俄军比还有差距。”
餐桌上的“联合军演”
中国士兵吃的都是自助餐,一般是6到8个菜,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土豆炖牛肉、回锅肉等“硬菜”,主食有米饭和面食,比较丰盛。
相对我方而言,俄军的主食则显得比较简单:是俄罗斯传统的“列巴”,有黄“列巴”也有黑“列巴”;主菜一般只有一道——土豆泥炖牛肉;至于汤品,有时候是奶油蘑菇汤,有时候是红菜汤。然而,副食却远比我们原先想象的多得多——有炒黄瓜、西红柿鸡蛋汤、猪肉饼、空心粉,还有水果。为了防暑降温,每名俄军士兵桌上都有一杯酸梅汤。
对于就餐,俄军同样有严格的规定:士兵吃饭不能浪费,必须吃的干干净净。中方记者经常能看到俄军的士兵,把沾到手上的土豆泥、肉汤全都吸吮干净,一顿饭吃下来,桌上的自助餐盘全都是干干净净的。
俄军第三梯队刚刚到来的时候,第一餐由我方提供。为了表示欢迎,我方准备了很多食物,有中餐也有西餐。
有些俄军士兵可能是第一次吃中餐,拿取的食物比较多。两个俄军士兵的餐盘里剩了点儿煎肉和薯条,被高级士官逮到。结果直至就餐结束我方官兵离开时,俄罗斯的高级士官依旧在严厉训斥这两个士兵。
两个多小时之后,有记者返回原地,发现这两名俄军士兵还在门口站着——俄军可能是以罚站为处罚形式,来严格杜绝饮食中的浪费现象。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