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热点 >

中国政坛上的维族高官

2009-07-23 22:25 《齐鲁周刊》/ 方言 /

  一个时期以来,越来越多的维族高官进入了中国的政坛核心,努尔·白克力、铁木尔·达瓦买提、司马义·艾买提、司马义·铁力瓦尔地、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席艾斯海提·克里木、拜热孜万·艾拜……一个个带着新疆气息的名字闪烁在今天的中国政坛,其构成的绚丽星空在民族大团结的画卷中格外引人注目。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名字在时间的长河里渐渐熔炼为一颗颗被赋予了特殊意义的符号:新思想、新气派、新方向.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

司马义·艾买提:寻找圣水的农民之子


    新疆和田的策勒县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不仅是古“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个重镇,还出了一位让策勒人民倍感骄傲的人物: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司马义·艾买提。


  艾买提的旧居坐落在策勒县万亩石榴园的策勒乡托帕村村委会旁边。一走进房间,就会看到迎面墙上写着五个大字“农民的儿子”;院子里,长着两棵参天古树,一棵古桑树,一棵古白杨树,都是枝繁叶茂。


  据老辈们相传,这棵杨树相继下传了五代人,历经280年的历史,有8根树枝被风吹断,如今只剩下9根主枝。而在它的背后还流传着一个美妙的传说。


  多少年来,策勒县的老百姓一直在传说,昆仑山中有一潭清澈的被称为仙湖的湖水,有整片整片的茵茵绿树。能喝上洁净的水,能有满沟渠的水浇地,是他们祖祖辈辈孜孜以求的梦想。


  1956年从中央高级党校新疆班毕业,回到自己的家乡参加工作的司马义·艾买提任策勒县县委副书记,上任后第一个想法便是:解决缺水问题。


  为了找到水源,艾买提在昆仑山中开始了一次冒险之旅。他带了3个人,到山里去找老百姓传说中的那个湖。


  4人风餐露宿地走了两天两夜,依旧没有找到湖泊。山非常陡,马已经没有办法向上行走。第三天,突然刮起了黑色飓风,整个天空都变黑了,风沙打在脸上,睁不开眼睛。4个人走散了。带着步枪的艾买提,为了和他们联络朝天放了两枪,但枪声却被风声淹没。


  经过踏勘,他们才知道传说中的这个湖并不存在。后来,艾买提带领全县10多万老百姓在戈壁沙漠中,在乱石滩上,挖沟垒石,终于修建了一条引水渠,把清凉的水引了过来。这条叫策勒渠的水渠,后来又不断地加长,直到现在老百姓还在使用。也因为如此,策勒县长出了绿树。


  
新疆自治区主席

努尔·白克力:“网民”主席的铁腕


  2007年,生于1960年的湖南省省长周强还被外界视为最年轻的正职省长。一年后,他保持的纪录被努尔·白克力刷新。当选新疆自治区主席时,白克力年仅47岁。


  一米八几的个子,加上浓眉大眼长睫毛,流利的汉语、儒雅的气质,加上爱抽烟爱看书爱上网,大学教师出身的白克力在一众新疆官员中辨识度很高。


  “爱抽烟是因为晚上看资料看得晚,白天又要主持会议,抽几口,提提神。爱看书是大学里养成的习惯,而上网既是学习,也是了解网络舆情的需要。”白克力说,他每天至少要上一小时网。“有时候会和网友在线交流,更多时间是关注全国网民对新闻的舆论动态”。


  在新疆大学有10年从教经历的白克力带着温文的文人气质,十分重视新疆教育。担任自治区主席之后,白克力便开始力推“双语”教学,并且提出要从娃娃抓起。


  “在今天大开放的时代,边远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只有学习汉语,才会从封闭中走出去。只有接受新知识,掌握沟通的工具,才能走出新疆,走出全国,走向世界。这样才能带动我们整个民族的大进步。”白克力说。
  据白克力身边的官员介绍,担任主席之后,每到地区去调研考察,白克力总要聊起“双语教学”,甚至亲自到幼儿园里听课,亲自用普通话与孩子们交流。


  在对待分裂势力上,白克力采取“先发制敌”的高压政策,则更多显示出铁腕的一面。


  担任自治区主席之后,白克力便提出“对分裂势力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对待分裂行为坚决不用怀柔手段”。7月5日新疆暴乱事件发生之后,次日凌晨白克力发表电视讲话指出,三股势力的煽动袭击一定会遭到各族人民的唾弃,敌人的分裂破坏活动注定要彻底失败。并对死难者做出抚恤金不少于40万元的保证。


  在这位铁腕主席的眼中,“民族团结才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

铁木尔·达瓦买提:诗人的麦西来甫情怀


  2005年11月25日,中国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申遗成功,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铁木尔·达瓦买提听到这个从巴黎传来的喜讯时,激动万分,不停地拨打电话,把这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所有的朋友和亲人,让大家共享这一喜悦和幸福。铁木尔·达瓦买提这个抢救保护维吾尔木卡姆的领军人物,终于实现了半个世纪的追求和梦想。


  达瓦买提爱好文学,喜爱写诗,曾出版多本诗集,对新疆的文化遗产更是有种难言的热爱跟情怀。


  中国维吾尔木卡姆申遗成功之后,达瓦买提的心里又萌生了另一个愿望:挖掘抢救中国维吾尔麦西来甫。早在2005年7月,达瓦买提在哈密一个叫哈拉图拜的地方视察工作,发现那里的人们在举行一种古老的“麦西来甫”,十分有趣。他经过进一步了解发现,那里的人们每年开春都要举行的聚会,叫 “阔克麦西来甫”。冬闲时,家家户户都在小盆里种上麦子,等到聚会时,大家把一盆盆麦苗搬到一起,组成一排排,在一片片绿色的场景中翩翩起舞,祈祷来年的丰收和幸福。


  2006年初,达瓦买提开始针对新疆麦西来甫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调研和走访。八十岁高龄的他,多次风尘仆仆地来到新疆调研,亲赴天山南北的十几个县市与专家学者们一起进行调研和走访。为筹集挖掘、抢救、整理和排演麦西来甫以及拍摄和出版的经费,他亲自在北京、山东、深圳等地筹集了数百万元资金,他的执著感动了许多人。


  乌鲁木齐“七·五”事件发生之后,达瓦买提痛心疾首、寝食难安。一如他在自己诗歌《祖国无比神圣》中所写,“我绝不容许任何敌对势力分裂祖国”,在这位诗人的麦西来甫情怀中民族团结下的新疆才是生机勃勃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