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剿美国白蛾的生态意义
从2006年济南发现第一只美国白蛾到2008年,短短两年时间,济南全市的10个县(市)区和高新区的65个乡镇(办)遭到美国白蛾侵袭,扩散面积达18万亩。有人说,这是美国人蓄谋已久的“生物战”。美国白蛾对生态环境到底有何致命危害?我们又该如何防治?
一只美国白蛾的进攻路线图
这场战争没有硝烟,“敌人”不宣而战。
2006年的一天,在济南市北部的商河县境内,当一只美国白蛾在法桐树上自由地栖息时,没有多少人会把它放在眼里。
5月中旬,这只白蛾轻松地把卵产在一片法桐叶的背后。15天之后,上百只白蛾毛毛虫悄然孵出,它们几小时后即吐丝结网,把树叶包进网幕内蚕食。几天之后有人发现,一棵法桐树的树冠被一层白纱包裹,叶片全无,只剩脉络清晰的叶脉,煞是惊奇。8月上旬,又一批幼虫孵出。
9月初开始,饱食的幼虫成群结队陆续化蛹,然后以蛹结茧,在老树皮下、地面枯枝落叶和表土内越冬。次年5月,当第一只白蛾羽化,从一个小男孩旁边飞过时,它甚至会被当做一只漂亮的白蝴蝶。
随后,成千上万只白蛾破茧而出,灾难随即降临。
2008年秋天,济南城区大街小巷的树木,到处爬满了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美国白蛾毛毛虫。它们食性极杂,可危害300多种林业植物和农作物,尤其以阔叶树受害最重。济南全市的10个县市区和高新区的65个乡镇办遭到美国白蛾的袭击,扩散面积达到了18.58万亩。
“一只雌蛾每代平均产卵量800粒,最高能达到2000粒,春季一只雌蛾产的卵,一年之内繁殖2亿头,能蚕食5万棵树!”济南市商河县林业局森保站主任闫家河说,这是一种爆炸式的增长,按几何级数增加。
那些合其口味的树木,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白天起风的时候,听到的是虫落地的啪嗒声,晚上睡觉的时候,听到的是虫吃叶的咔嚓声。有时候,这些长毛妖怪还会往行人领口脖子里钻。
寻找美国白蛾的中国克星
1982年,一些美国白蛾乘坐渔船从大连“偷渡”至山东荣成。在荣成群众的全力抗击下,这些不速之客立即悄然潜伏升级换代,准备伺机报复。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军向朝鲜运送军用物资,美国白蛾通过蛹和幼虫寄生在军火包装材料上的方式进入朝鲜半岛。随后,美国白蛾越过鸭绿江向中国境内扩散,1979年在我国辽宁丹东首次发现。
2006年,暖冬天气给潜伏下的白蛾提供了可乘之机,它们终于卷土重来……
声势浩大的“白蛾阻击战”随即打响:绑草把、涂药环、普遍喷洒药物……但是传统的防治方法,无法有效抵御美国白蛾超强的繁殖能力。
记者从山东省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了解到,“防治美国白蛾最好的办法是寻找它的天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杨歧忠教授经过十五年的寻找和研究,在我国的陕西找到了一种以前从没有发现过的美国白蛾的寄生性天敌,并给它起名叫白蛾周氏啮小蜂。
“这种小蜂个小,但本事不小”。当啮小蜂找到美国白蛾的蛹以后,就用它腹部锋利的产卵器扎破蛹壳,把卵产到“敌人”的身体内部,一次可产卵200-300多个。
三四天后,啮小蜂孵化成虫,这些蛆状幼虫以美国白蛾蛹中的组织和器官为食,并在它的体内化蛹。再过20天,羽翼丰满的啮小蜂就可以咬破美国白蛾的蛹壳,飞向四面八方,寻找新的白蛾蛹产卵寄生。小个头的啮小蜂就这样打败了美国白蛾。
今年2月份,天桥区园林部门在郊区收集美国白蛾蛹时,发现了带有舞毒蛾黑瘤姬蜂的美国白蛾蛹。泉城公园技术科科长魏雪莲介绍,“这将是防治美国白蛾的本土克星。”
但是,自然环境中的舞毒蛾黑瘤姬蜂还难以对美国白蛾形成大面积的天敌控制,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控制和平衡。“目前,济南市主要还是以周氏啮小蜂为‘生物武器’控制美国白蛾。舞毒蛾黑瘤姬蜂对美国白蛾的控制有限,提倡对其进行保护利用。”山东省林科院研究员王西南说。
这是一场“生物战”?
上世纪90年代初,一种原产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杀手”——薇甘菊踏上了我国海南岛,几年后漂流到深圳,荼毒林木。在深圳一片4000亩的人工山林里,几乎80%的山林遭到了薇甘菊的蹂躏。
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土地正蜕变成荒原。
2004年夏,原产北美的豚草大量出现在山东青岛北岭山森林公园。这种草繁殖能力惊人,单株可产7000至1万枚种子,遮盖和压抑土生植物,消耗土地中的水分和营养。豚草花粉还造成空气污染,对人可以产生过敏反应,是一种有害植物。
近年来,我国遭受生物入侵的事件屡见不鲜,甚至有不少人认为美国白蛾的侵袭,是典型的“生物战”。
针对这种疑惑,山东省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防治科的李科长表示,“不可能是生物战,美国白蛾在美国也同样掠夺式的取食,在山东爆发是因为没有发现制约它的天敌,生态平衡被打破。国家林业局曾经从原产地美国引进了10多种天敌,但因气候差异往往不能长期生存。我国培植的周氏啮小蜂正是美国白蛾的天敌。在美国白蛾被消除之后,这种小蜂赖以生存的条件相对减少,不必担心会引发新的灾难。”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