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玮:踏上“华表”红地毯
夏衍文学奖是中国电影文学的最高奖,1997年设立,2004年并入中国电影华表奖。其间夏衍文学奖获奖剧本孕育出了《离开雷锋的日子》、《红河谷》、《我的一九一九》……这样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影片。
今年,第11届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影“华表奖”于8月28日在北京揭晓。女作家刘玮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烈火真心》获得“优秀夏衍文学剧本奖”,这是山东作家第一次获得该奖项,也是获奖作品中惟一一部未拍摄而获奖的原创剧本。
作为有十年写作经历的女作家,刘玮对领奖这件事并不陌生,但盛装走过红地毯绝对是第一次。
应颁奖典礼主办方的要求,她做了头发、穿了正装,在闪光灯的追逐下款款走过红地毯。这时候,她是纯粹的女性,秀外而慧中。盛大的典礼、丰富的酒会还有美丽的明星,在这种繁花似锦的生活中享受着,她很开心,不仅是因为作品得到承认,还有,这是她难得的非工作状态——可以睡个懒觉不用担心女儿的早餐,可以无所用心不必考虑先生要找的衣服。
回到济南的次日清晨6点,她准时出现在早市上买菜。和从前一样,花一个小时仔细挑选搭配一家人的蔬菜水果肉蛋米面,然后准备早餐。从8点钟开始,她把自己从现实中抽出来,进入到写作状态,到11点半,甭管写到什么关头,她都得放下,赶紧去给孩子做饭。
前一天的绚烂与后一天的平淡在睡梦中顺利过渡。她在梦境与现实之间的进退自如。不亚于在文字上的从容不迫。这是很多女人、很多作家都不曾拥有的平衡技巧、不曾达到的一种境界。
十年“烈火”磨成“真心”
在颁奖现场,行内的老朋友一见她就笑了:你到底还是把它弄出来了。
《烈火真心》,是她心里10多年放不下的一个故事,写得很用心,很自觉。写的时候没有任何压力,没有考虑到发表、稿费、拍摄等等,她觉得到时候了,那些文字和着珍藏了10多年的感情就自然流淌了出来。
这个故事缘起于作家亲自经历的1989年的黄岛大火。关于那次大火,很多年轻人没有印象,但它是很多30岁往上的山东人深刻的生命记忆。大火持续了几天几夜,14个非常年轻的消防员成为追悼会上的黑白照片。他们的脸单纯、干净,格外让人痛心。
他们是最早赶到的消防队员,他们知道自己不可能扑灭大火,所能做的就是喷水降温控制局势等待援军的到来,还有,就是牺牲。
有很多关于那场大火的文字留下来,刘玮却选择了沉默,20多岁的她感受到了灾难的惨烈,但看不透灾难背后的人生。
后来,刘玮有了一次对扑救黄岛大火的参与者的采访,有幸与那些英雄与那些灾难的幸存者面对面,他们从早到晚不停地对她说,仿佛总也说不完那些往事中的细节与生命。
他们说有的人平时经常迟到,但那天一听说大火,扔下渔竿就住现场跑。他们说有个女孩正要回老家休假,看到着火就跑去抢救资料,刚进屋附近的油罐就爆炸了,她被油堵埋在了屋里,她留下的照片非常漂亮……刘玮不停地被打动,一天数次。
这些故事一点点进入她的心里,与最早的记忆慢慢融合,成了她的一个心事,一
年一年,总觉得不写点什么,就对不起那些大火中飞舞的灵魂以及幸存者沉甸甸的信任。
再后来,她经历了很多,成为妻子成为母亲,对人生有了自己的看法。她读了很多书,写了很多东西,走了很多地方,她觉得自己逐渐可以去触碰一些人生重大的命题了,于是,她开始关注灾难,关注灾难中的人性。
她又开始采访,衡阳大火以及其它的几次重大火灾,随最基层的消防队出警 ……虽然是女性,但她和消防队员们在火灾现场面临的危险是完全一样的,感受也就一样:消防队员是和平年代里距离死亡最近的职业,他们说牺牲是一个战士的本分。这些普通的青年在重大灾难救援中迸发出的英雄气质,在危难关头 “惜吾道不敢惜吾身”的选择,让她对“牺牲”的认识不断深入。
虽然从技术层面讲,作家采用了典型的灾难救援片的写法,借鉴了很多好莱坞的元素,但情感上却是东方化的,与普通人非常贴近,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理解。而在独特的女性视点里,这些男性英雄身上又被赋予了女性的期待与理想。换言之,这部作品实际上是借用了黄岛大火的故事,讲述了女作家多年来对人性对生命、对牺牲、对英雄的真诚思考,使得评委和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交流与满足。也许这是它之所以能够打动众多专家评委的真正原因。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