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岗大学的80后新思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前往澳大利亚留学。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创建于1951年,位于新南威尔士州,是澳大利亚十佳大学之一。1985年出生的济南小伙齐勇曾就读于这所学校,毕业后在澳洲工作生活。与上一代留学生不同,以齐勇为代表的新一代留学生有着全新的思维模式。
卧龙岗大学的图书馆“客厅”
2007年,从上海海洋大学毕业后,齐勇远赴澳洲。“就想在一个陌生的国家与文化背景下历练一下自己,感受国外先进的教学体系与学习氛围。我在国内本科学习的是管理类专业,毕业后,这种没有特殊技能或学术优势的专业不会有太乐观的发展,出国可以选择学习其他专业。”
齐勇就读的卧龙岗大学是澳大利亚一所公立综合性大学,其中金融、护理与计算机类专业比较出名。攻读会计研究生之后,齐勇还在一个教育机构学习了职业规划课程,为期一年。
澳洲大学在语言沟通上以英语为主,上课分大小班。“小班大约10几个人,上课很随意。大班类似国内的阶梯教室授课,可以随意出入教室,随意提问。平时上课的作业与小测试成绩在最后总成绩占大部分比重,期末成绩只占总成绩的一部分,不像国内大学平时懒散些最后熬夜复习考试还是能通过。”齐勇说。
学习主要靠自己,没有辅导员,同学与老师下了课可能就回家或上班打工去了,而且每个人的住所可能相隔很远。如果需要讨论,要提前通知时间地点,主要以图书馆为主。“图书馆更像是家里的客厅,你可以在地上坐着躺着跪着趴着,不会感到拘束与限制。”
学校的“学生中心”对学生的帮助很大,可以解决大部分学习与生活问题。“里面的人很热情,把每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而老师把学生当做成年人,与对待其他人一样平等公平,所以不会让你感到压抑或胆怯,学生会更敢于发言与交流。课下主要是以邮件方式联系,不管是与老师还是职工。”
回顾在卧龙岗大学的读书岁月,齐勇评价道:“这所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自由、创新的能力,发散思维,强调做任何事情的过程、方法,经历与结果一样重要;提倡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科技与知识,鼓励提出不同的观点与认知。”
融合:从语言文化到种族问题
澳洲是个多民族多元化的社会,在齐勇看来,刚开始主要的困难是语言与文化的不同,还有种族歧视。留学生的语言水平有限,加上来自各个国家的口音,例如日本、印度,还有澳洲本地有些特别地道的俚语经常让人捉摸不透,如果不了解会闹笑话。
大多数热线或者公司的接线员是印度侨,有时你不仔细听根本听不出他是在说英语。“日本人和新加坡人有个共同点,他们说three是发tree的音,你如果不了解的话根本弄不清楚。澳洲本地俚语会把afternoon简化成arvo,新来的人也不知道。”几年的学习、工作,齐勇已经对当地的语言习俗了熟于心。
“种族歧视在全世界都有的,所以在澳大利亚也一样。表面上的客气与友好不代表着他心里不歧视你。在生活中,在职场里,总会有些偏见。”齐勇说,“但是当地老人长者对各个国家或者民族还是比较好的。随着我们国家逐渐强大,当地人对我们的态度有所改善。”
“在发达国家,有些技术需求或规章制度和中国不一样。国外会接触到更多成熟、先进的企业或项目,更加创新的理念。技术在日益更新,课本上的东西根本不够,需要在日后的工作中通过运用与学习、更新。”
重建性格、朋友、亲情……
2010年,通过朋友介绍,齐勇认识了妻子许华。“她是浙江人。我们在一起比较投缘,性格相似。”
像齐勇夫妇一样,大多数的夫妻都是来自国内或同一个国家。毕竟是有语言和文化差异,所以来自同一个国家有着相同背景的人还是比较适合在一起生活。“我们这一代多为独生子女,在留在澳大利亚或者是回国的决定上不像60、70年生人那样果断,我们会更加犹豫,需要考虑的东西更多。”
“从我们出国的那段时间开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机会或者条件出国留学,我们周围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国内的生活条件与发展机会不亚于甚至有些方面超过了国外,我们中有很大一部分会选择回国发展。不像以前出来了就要争取留在国外。”齐勇说。
齐勇喜欢交往新朋友,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刚从国内来不久的朋友James,有天晚上突然出现了急性病,邻居半夜开车把他送去了医院。可是邻居第二天一大早要坐飞机回中国,给齐勇打电话,他和妻子立即赶往医院。James已经做完了一个小手术,他们送他回家。那天晚上齐勇住在James家照顾他,第二天另外一个朋友过来替换,如此轮流。
“没有父母亲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朋友,这就是友情的价值。如果哪天我们遇到困难,也会有其他朋友来帮助我们。”齐勇说。
生活中,齐勇经常看些国内流行的娱乐节目与电视剧,看国内新闻,做中国菜吃中国饭,川湘鲁粤都学着做。
不管是上学期间还是工作期间,齐勇大约一年回国一到两次,春节只要有机会就会回济南。每星期两到三次与父母通电话或是网上聊天。
问起国外生活与国内的不同,齐勇说:“可能会更独立一些吧,在生活上或是思想上。没有亲朋只能靠自己,从不会到会;从不想到想;从不愿意到愿意。国外生活会锻炼一部分人,也会改变一部分人。”
(文中涉及人物为化名)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