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社会记录 >

十面“霾”伏:济南如何突围

2013-01-21 10:05 未知/ 赵茜 /

  连日来,雾霾天气笼罩中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来势汹汹且势头不减。1月14日,济南迎来自公布PM2.5数据以来污染最严重的一天,污染指数超过500,登上了环保部重污染的“黑名单”榜首。

  面对持续大雾引发的重度污染天气,济南市政府发布了改善空气质量8项应急措施。但这些事后的末端处置,是否可以替代系统、科学、高效、有力的源头治理,成为长久治理的良方?面对污染,济南到底该如何应对?

  一个澳大利亚“海归”的济南PM2.5故事

  “在澳大利亚就听说北京PM2.5厉害,这下可真见识了。”

  1月12日上午,从澳大利亚完成四年学业归国的陈筱筱刚下飞机,就被刺鼻的空气呛了一口。走出飞机场,坐上通火车站的大巴,车上的服务人员递给她一个很厚的医用口罩。一路上,越往市里走雾气越大,能见度越来越低。

  在国外四年,筱筱也回来过两次,却从来没遇过这样呛鼻的天气。在北京南站,筱筱买好从北京回济南的车票,当动车停在济南西站,筱筱不禁大喊:“哇,济南也成了这样子!”

  到家的第二天早上,筱筱很早就起床,沿着护城河跑了30分钟。在澳大利亚,就养成了晨练的习惯,跑步回来洗个澡,感觉神清气爽,身体也一直不错。

  回到济南,筱筱想把晨练的习惯坚持下来,没想到第三天晨练时突然感到胸闷气喘呼吸困难,后来被送到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治疗,被诊断为哮喘急性发作。“我原来就有哮喘病,但在国外四年都没有发作过,怎么刚一回国就旧病复发?”

  持续性的雾霾天,空气中的超细灰尘PM2.5浓度过高,刺激呼吸道导致哮喘复发。“越是运动,吸入肺部的毒物越多,无形中成了毒气的吸尘器。”筱筱的主治医生说。

  澳大利亚的气候温和,城市也没国内这么拥挤。“没想到,回国后的第一件事不是跟别人竞争上岗,而是跟PM2.5做斗争。要重新适应国内的环境了……”

  浓雾锁城,给人们心上笼罩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

  济南市环境监测站大气自动科科长吕波介绍说:“1月15日济南市区14个监测点大部分监测点位空气质量指数(AQI指数)达到了500,为严重污染,这说明空气污染达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程度。从监控平台来看,只有远离市区的跑马岭监测点位,因受到的燃煤、机动车尾气污染较少,所以污染程度较轻,但也达到了重度污染。”

  “这次雾霾天气是济南入冬以来遭受的最恶劣的天气状况,监测数据来看,从1月13日下午3点左右,污染物浓度处于上升的趋势,之后一直处于较高的浓度水平,导致14日和15日空气质量指数AQI数值达到了500的极值。”

  济南机场一百多个架次航班被取消,全省130多个高速公路收费站因雾封闭,一些长途车被迫延时发车并改走国、省道。

  而进入12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病人有增无减,尤其近日大雾频繁,急诊的人数有明显上升。

  颗粒物的大小决定了它们在呼吸道沉积的部位。“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对人体损伤最为剧烈,它们会直接进入肺泡,并存留在肺的深处,很难排出。”省中医肺病科专家陈宪海教授说:“而直径在10微米左右的颗粒物,即便吸入人体,大部分只停留于上呼吸道,可以被呼出。”

  “橙色预警”的背后:地形、季节、减排还是生态?

  有数据显示,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工业集中的华北地区,PM2.5占到了整个空气悬浮颗粒物重量的大半。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评估室高级工程师赵珊珊说:“秋冬季是雾霾的多发季节,分析表明,特定气象条件是导致雾霾天气多发的重要原因。”

  13日起,济南气象台连续两天发布“大雾黄色预警”,到15日,济南大部分地区已出现能见度不足200米的浓雾。而白天到夜间风力较小,不利于雾的消散,济南市大部分地区仍将维持能见度小于200米的浓雾,并有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50米的强浓雾。于是,15日上午10点10分,济南气象台发布了2013年内首个“大雾橙色警报”。

  “灰霾形成的这些条件出现后,同时也会导致空气中有大量尘埃、烟粒等凝结核存在,水滴容易凝结在上面而起雾,并且不易被风吹散。”赵珊珊说,“因此,雾和霾往往相伴出现。”

  从济南市区的监测点位来看,大部分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即PM10,即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而且市民比较关心的PM2.5(细颗粒物),在个别站点,像山东建筑大学监测点,PM2.5就成为首要污染物。

  济南监测站吕波分析:“济南四周高中间低,属于浅碟形的特殊地形,雾霾天气相当于在济南上空盖了一个盖子,济南本身地理上扩散条件不是很好,又加之雾霾和强逆温天气,导致污染物在空气中无法扩散。”

  就济南而言,解决PM2.5污染的难度比其他城市更大,改善空气质量的任务更加艰巨,需要用较长的时间,付出巨大的努力。

  “城市PM2.5的治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单纯对某一类污染源的治理无法保证短期内实现PM2.5浓度尽快降低的目标。要想尽快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目标,还需要全社会各行业长期不断地坚持协同控制。”

  8项应急措施:

  不应仅仅是一场反击战

  延绵不散的雾霾遮蔽了视线,却让我们格外清晰地看到环境污染治理的紧迫感。面对头顶昏暗的天空,越来越多人在思考:如何走出这令人窒息的污染围城?

  实时发布空气质量数据,提醒居民减少户外活动,督促施工单位塔吊早晚停工,取消中小学生户外活动……济南启动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力争将污染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1月15日,为应对济南市持续大雾引发的重度污染天气,济南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研究确定实施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改善空气质量8项应急措施。

  1月16日,应急措施实施第一天。

  “我每天早上8点坐11路公交车上班,有时候错过一趟,要等十几分钟,甚至更久。”家住东关大街的赵媛说:“今天11路车很多,而且在东关大街和黑虎泉北路的交叉路口也没有堵车。”

  上班早高峰时段的车辆减少,公交车也相对频繁,马路变得宽敞许多。车辆限号的应急措施的确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但也给很多人造成了不便。

  “因为家离单位比较远,所以每天都要开车上班。并且晚上总要加班到很晚,有时甚至要忙到凌晨。公交车一般在9点到10点就跑完最后一班,回家就会很麻烦。”家住二环东路附近的杨百,单位在五龙潭附近,每天开车都要四十分钟左右。“这样限号很不方便,济南不是北京,公共交通很完善。虽然都应该为我们生活的环境尽份力,但真正落实下来需要根据济南的出行情况再做判断。”

  16日早上的能见度比前一天要高,但灰蒙蒙的天仍旧让市民忧虑。每天在大明湖边晨练的吴大伟老人说:“这几天空气不好,原来一起晨练的人都不来了。孩子们也不愿我出来,但习惯了,在家坐不住。我都戴着口罩出来转悠,稍微活动一小会儿,马上就回去。”

  这些应急在实施的第一天有很明显的效果,但这些事后的末端处置,并不是长久治理的良方,难以替代系统、科学、高效、有力的源头治理。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邵敏说:“不管是控制PM10还是PM2.5,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是减排,只有排放少了,污染物浓度降低了,我们周围的生态环境好转了,我们的空气质量状况才能真正得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