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鲁商/天下山东人 >

港澳地区的山东人

2012-04-01 08:21 未知/ 赵茜 /

  3月25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选举结果揭晓,现年57岁的梁振英获得689张有效票,当选为香港特区第四任行政长官人选。

  梁振英祖籍山东威海,他自称为“在香港土生土长的山东子弟”。而现在居住在港澳的山东人总数逾15万,其中不乏像梁振英这样的行业翘楚,机械大王蒋震、“水饺皇后”臧健和等均在香港书写出了山东人的精彩华章。

  梁振英:吃馍馍长大的山东人

  与香港特区现任行政长官曾荫权一样,梁振英出生于一个警察家庭。他幼年住在与曾荫权家为邻的中区警察宿舍。

  香港自开埠以来,就有山东人前往谋生。1930年,中国政府收回威海卫,一些在威海服务于英国人或在英国轮船上当杂役的人,随英国殖民者到达香港。梁振英的父亲梁忠恩就是在这个时候前往香港的。

  梁振英身高一米八多,相貌俊朗,被香港的媒体形容为“高大威猛型的政治明星”。他身上有那种山东人共同的特质:豪爽而坦诚。梁振英直言,这是因为他从小到大都生活在一个地道的山东家庭中。

  “我小时候和别的香港孩子不一样,我是吃馍馍长大的。”梁振英说,那时候母亲只要一有空闲就蒸馒头,所以说自己生活在香港,和在山东生活其实差别并不大。正是从童年起培养起来的那份乡土情,直到现在,梁振英对家乡的发展都格外关注。

  “尽管我出生在香港,成长在香港,但我生活的家庭氛围和在山东的普通人家庭没有什么两样。”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梁振英感触颇多。梁振英的父母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来到香港,父母不太会讲广东话,在家里讲的更是山东话,但梁振英和姐姐、妹妹能听懂山东话却不会说山东话,这样家里就使用广东话和山东话两种语言,大人说山东话,小孩说广东话。

  “我就因为不会说山东话,被父母骂过好几次。”梁振英曾说,在父母的心中,一家人来香港是讨生活的,他们终究是要回去的,回山东老家一直是他们的心愿,但直到他们去世,也没有能够回去。他说每次回到家乡威海,听到无处不在的乡音,内心就会涌出一种亲切感,这就是血脉相连的感觉。

  当选香港第四任行政长官人选的梁振英是山东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和山东大学名誉博士2011年10月15日还曾莅临山东大学参加110周年校庆活动,当时他演讲时,还现场秀了一句威海话。

  梁振英学着父母的语气,用威海话说道:“山东人不讲山东话,将来回家怎么办?”他的地道发音引来当时现场一阵热烈的掌声。

  蒋震:200元缔造香港传奇

  蒋震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凭着锲而不舍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成为塑料机械工业的领袖,把一手创立投资仅 200 元的震雄机器厂发展成为全球注塑机销售量最大的生产商,为中国人在工业领域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范。

  蒋震出生在菏泽城内一个贫苦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少年蒋震一家生活过得极为艰难,只上到小学四年级便被迫辍学。后来,父母接连早亡,养家糊口的重担便全落到哥哥的肩上。世事艰难,对少年蒋震来说体会是极其深刻的。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在全民决死抗战的形势下,20岁的蒋震满怀一腔爱国热情,于1943年加入了国民党部队,成为十万青年军中的一员,为民族浴血奋战。国共内战后期,他在整编11师。山东南麻战役结束之后,他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后随难民潮来到了香港。

  到香港后,蒋震四处托朋友帮忙通知妻子,叫她设法来港。3个月后,这一对苦命的夫妻在香港重逢,从此扎根下来。当时,香港正值百废待兴,日子并不好过。他们住在难民营里,一天两顿粗米饭,蒋震便设法到难民营外去另谋生路。

  这期间,他当过码头工人、纱厂染工、开矿工人。通常是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却只能换来可怜巴巴的3元工资,根本不足以养家糊口。由于生活所迫,蒋震决定到日本去当海外劳工,因为当时驻日本的美国军队正在大批招募劳工,每月报酬是50多美元,这在当时来说,已是个不小的数目。蒋震非常珍惜这个机会,他在那里拼命地干,几年下来,总算积攒了数千美元,蒋震满怀希望地回到了香港。

  1958 年蒋震以十分有限的资金,毅然创业。初期生意几起几落,但是在极度艰难的岁月中,蒋震仍能保持坚强的意志。当时他洞察先机,看准了塑料业的发展潜力,于是一点一滴地积累资金,锲而不舍地钻研制造塑料用品的注塑机,终于在 1966 年发明了全球首部 10 安士螺丝直射注塑机,并获得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颁发的“最新产品荣誉奖”。从此,事业稳步发展。至今,震雄集团规模宏大,产品精良,口碑卓著,已成为企业界的翘楚。

  之后,他不仅在广东投资,还在山东老家投资兴办了三个厂,并为内地引进了先进技术。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现有蒋震投资建设的“蒋震图书馆”,建筑古朴典雅、设施先进,可谓造福桑梓;学校另有蒋震奖学金,专门用来奖励菏泽籍贯本科生。

  “水饺皇后” 臧健和

  “卖水饺啰……”

  31年前的那个晚秋,熙熙攘攘的香港湾仔码头,一个女人拼却全力喊出的这第一声怯怯的叫卖,没想到会宿命般的改变了这个女人传奇的一生……

  1977年,臧健和带着4岁和8岁的女儿从青岛出发,经香港准备去泰国和泰籍华人丈夫会合。但是到了泰国,臧健和却发现丈夫已再次娶妻,她选择带着两个女儿离开。怕母亲担心,臧健和没回青岛,而是带着女儿留在了陌生的香港,挤在4平方米小屋里。为了生存,臧健和为人剪线头、洗碗、擦车、做私人护理,一天打三份工。

  一个单身女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在香港生存,其中的艰辛自不必多说,绝望时,臧健和感觉“上天无路,下地无门”。“我还有老母亲和两个女儿,所以我连死的权利都没有。”她曾经很多次给下岗女工作报告。她告诉下岗女工们:“走向成功的第一步,首先要克服自卑,战胜自己的心魔,女人不是弱者。”

  在朋友提醒下,臧健和带着家传的手艺,推着车子走上香港湾仔码头卖北京水饺。山东人爱吃饺子,也擅长做饺子,但臧健和却把饺子做出了名堂。随着自己的水饺越来越畅销,臧健和将水饺改名为“湾仔码头”水饺,并开始建厂生产水饺。

  在臧健和心中,她早已“把水饺看成了自己的第三个女儿”,眼看自己的这个“女儿”也茁壮成长,好强的臧健和觉得“应该向着更高方向攀登”。1997年,臧健和与美国通用磨坊公司合作。“湾仔码头”开始走出香港,并在美国、法国、上海、广州等地建生产基地,推出了手工包制的湾仔码头水饺、馄饨和汤圆。

  现在她有生产手工水饺的工厂、水饺餐馆、送货车队,顾客可以电话购货。不管她的产品如何热销,始终坚持手工操作,保持原汁原味,以质求胜。自90年代参加香港贸易发展局举办的美食博览会以来,连年获名牌食品称号,臧健和被誉为“水饺皇后”,名播东南亚和世界其他地区。许多到香港的华侨、外国人如同到北京吃烤鸭一样,都要品尝湾仔码头水饺。她事业成功后,回到青岛、五莲、昌乐等地投资办企业。

  但在山东,臧健和的饺子卖得并不太好,她开玩笑说是因为山东人太会包饺子了,更习惯在家里包饺子吃。但臧健和认为山东市场潜力非常大,因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自己包水饺,当老年人包不动时,臧健和相信自己的饺子肯定能在山东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