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专访:地震局长说地震
针对近期全球频发地震,有人说地球“调成了振动模式”,果真如此吗?山东的地质构造有什么样的特点?以现有技术水平能否做到地震的准确预报?山东省的地震防御工作开展得如何?如何甄别地震谣言?……
5月12日,正值全国防震减灾日,山东省地震局局长晁洪太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地震事件能在两分钟内速报
全省主体地区地震监控能力达到1.7级,部分地区达到0.8级。
《齐鲁周刊》: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山东的地震监测网络?相关信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汇集、分析?信息汇集后如何处理?
晁洪太:我省现已建成了基本覆盖全省的地震监测台网,地震观测进入网络化、集成化、数字化新阶段。山东省测震台网由1个省级台网中心、99个测震台、66个强震台、1个车载台网中心和25套流动地震台组成。山东省地震前兆观测网络涵盖形变、电磁、流体三大学科,现有GPS观测站6个、前兆专业台站44个(测项156个)、群测群防骨干观测点326个、宏观测报点996个,流动观测点281个。
全省主体地区地震监控能力达到1.7级,部分地区达到0.8级,地震事件实现2分钟以内计算机自动速报、8分钟左右人机交互速报。
《齐鲁周刊》:山东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吗?
晁洪太:山东中部有郯庐断裂带,西部有聊考断裂带,北部有渤海—威海断裂带,东部是南黄海地震区,存在着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
《齐鲁周刊》:地震预报,不仅困扰着中国的地震研究者,也是全球性科研难题。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报?
晁洪太:地震预报是实践中的科学问题,理论上说是可以预测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现在能够对特定地区的某种类型的地震作出了一定程度上的预报。典型的是对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的成功预报,有效地减轻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地震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地震预报的难题是一定能够克服的。
山东地震应急机制基本建立
山东省地震局先后与军队、武警及人防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省内还成立了东、中、西三个市级应急联动协作区。
《齐鲁周刊》:汶川地震发生后,通讯一度瘫痪,对救援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我省在应急通讯方面有什么准备?
晁洪太:近年来的国内外的震例表明,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往往造成公共有线和无线通讯中断,依赖于公共通讯的地震应急通信系统也随之中断,严重影响灾情速报和应急指挥。山东省地震局采购了17部摩托罗拉9505A型卫星电话(铱星),并于2008年1月15日发放到各市地震局。应急卫星电话的配备,平时可作为省市指挥和市市联动备用通讯手段。
《齐鲁周刊》:山东目前有多少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晁洪太:2005年6月,省地震局会同省建设厅、省民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意见》,结合山东省实际,提出了山东省应急避难场所近期建设任务、规划原则、建设要求和管理要求,经过几年来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大力推进,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409处。2008年6月6日制定发布了山东省地方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
《齐鲁周刊》:山东对地震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应急机制?假如灾害来临,相关应急机制如何运作?
晁洪太:近年来,省地震局先后与军队、武警及人防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一旦发生地震,各部门便快速响应;此外,省内还成立了东、中、西三个市级应急联动协作区,建立了省市、区域联动的地震应急工作机制,明显提升了快速反应能力。
《齐鲁周刊》:我们身边都有哪些应急救援的资源可以利用?
晁洪太:要了解身边有哪些应急避难场所,熟悉应急疏散路线。很多宾馆的门后都明显标有应急疏散通道,这就是身边、手边的应急救援资源。在办公场所或其他公共场所,一些应急设备也可以随时使用,如身边的灭火器、应急锤等等。
另外还有110、119以及12322防震减灾公益服务热线。2009年5月,我省同步开通了全省17个市12322防震减灾公益服务热线。大家随时可以拨打热线咨询想知道、或是感兴趣的防震减灾知识和信息。
如何辨别地震谣言
关于自然界和动物的异常变化是否能作为预测唐山地震发生的科学依据的争论,仍在民间乃至学术界争论不休。
《齐鲁周刊》:早在古代,我国民间就有“鸡飞上树”、“马不入圈”、“冬眠蛇出洞”等地震动物异常前兆,而地震部门也把天气异常、地下水异常和动物异常作为监测地震的宏观前兆。地震来时,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天气变化异常和动物反应异常?它们之间有必然联系吗?
晁洪太:总结以往的地震经验,的确发现在一些地震发生之前,会出现天气或者动物的异常现象。因为在地震发生之前,地下岩石破裂和错动会引起地磁场、电场的变化,甚至地下水位升降、气味变化等。这些现象可能会引起一些动物的异常反应。但是,引起天气和动物异常反应的因素有很多种,并不仅仅是地震引起的,可能是人为的因素或者气候的原因。平时,一旦接到有异常现象报告,地震部门会派出地震专家及时到现场进行核实甄别。当前,地震部门进行地震预测依据的主要是地震仪器观测到的信息。
《齐鲁周刊》:人们现在的印象是地震频发,有人说“地球调成振动模式”,应怎样看待?
晁洪太:这个问题其实有两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近期的大地震多数发生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比较大;再一个是现在资讯传媒比较发达,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每个人都是记者,可以在第一时间将现场的一些图片啊、视频啊等信息传递出来,地震发生以后,大家了解的信息多,关注自然也就多,印象也就比较深刻。所以大家感觉好像近期地球总是地震不断的样子,实际上从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后,全球7级以上地震的活跃度稍微高一点,但是比起全球在1950—1964年之间的活动水平,还是低了一些,那段时间里也发生了很多特大地震,如1960年在智利发生过一次里氏8.9级的地震,是全球至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
《齐鲁周刊》:如何识别地震谣言?
晁洪太:地震谣言一般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非政府传达的地震消息;二是“预报”的震级、时间、地点很精确;三是往往带有迷信、伪科学或离奇色彩;四是称某某外国专家的预报意见。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