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济南系列报道⑥全运会,那年那事儿(2)
第二届全运会射箭八枚金牌获得者
袁盛堂:破纪录就像家常便饭
一直到了1965年,工人体育馆的设施依旧与第一届没什么大变化,“当时跑道铺的是炉渣,大概是三运会上才开始铺上塑胶”。
回忆起当年与今天赛场条件的差异,2000年从山东省体育总会副主席职位上离休的袁盛堂老人不胜感慨。
二运会上射箭项目的比赛场地设在地坛公园,“当时还没有发箭音响设备,比赛过程中是裁判吹口哨发令。射箭用的弓是塑料弓,箭是瑞典产的铝合金箭,像现在一般都用美国产的碳素箭了”。
不过袁盛堂觉得当时的比赛器具质量还不错,并不会影响发挥,“外界的影响也小,顶多就是比赛中场休息时间放几段音乐,比赛现场没现在这么多干扰”。
今年67岁的袁盛堂老人虽是满头银丝,但精神矍铄,一米八多的身高、宽阔的肩膀、谈话中时时发出爽朗豁达的笑声,一下子牵引着记者联想起他44年前在赛场上的英姿,几帧旧照,训练场上的他高大、健壮,眉头微锁眼神专注,将弓箭拉得满如圆月。
1960年还在淄博老家就读初中时,袁盛堂就被山东省队挑到了赛艇队,“我臂展特别长,进队之后队内有人告诉我,除了赛艇,我的身体条件也很适合练射箭”。
一年之后,省队的好多项目队到禹城的一个农场进行集中,赛艇队和射箭队也去了。“当时,我所在的赛艇队面临解散,而我们队当时正好跟射箭队在一起,因为自己的身体条件好,后来也就顺理成章地加入到射箭队了”。回想到这里,袁盛堂笑着连称有点巧合。
虽是半路出家,“弃艇从箭”的袁盛堂却很快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惊异的好成绩,二运会前的全国射箭锦标赛上他就已经拿了十个项目的第一。
因此二运会开赛前袁盛堂就成了夺冠的热门人选,“有一家媒体想要抢时间发消息,就找到我提前做好了我夺冠的采访,当时很多人认为我夺冠十拿九稳”。
不过慢热型的袁盛堂第一天发挥并不理想,直到第二天下午状态才慢慢出来,接下来就开始接连夺冠拿金牌。
二运会上的袁盛堂实在称得上金牌“大满贯”:六枚射箭个人金牌加上射箭团体单轮比赛和双轮两个集体项目的金牌后,袁盛堂一人为山东代表团贡献了八金!
有意思的是取得如此骄人成绩的袁盛堂,赛后却并不能及时给家人报喜,“当时一个月工资才30多块,打电话又麻烦。那个时候也没有特别的高兴,只是觉得为山东争了光,物质上没有奖励,都是政治上的荣誉”。
获得好成绩的袁盛堂回到省体校之后,很快受到了表彰,“广播报纸上都有报道,令人无比遗憾的是当时组织上拿我的奖牌去做宣传展览,后来遗失了好几块,一直没有下落”。
回想起二运会上的情形,袁盛堂老人介绍道,“那个时候三年自然灾害刚过,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理想很高涨,破纪录在那年就像是家常便饭,二运会上一共打破了130项全国纪录,24人10次打破9项世界纪录,331人469次打破130项全国纪录。光女子800米一项就有9人打破了全国纪录,其中就有两名我们山东姑娘胡闫珍和陈广美。有趣的是,一些预赛破了纪录的运动员,竟参加不了决赛”。
第三届全运会男子十项全能冠军
董学智:“温良恭俭让”的比赛
三运会的举办距上一届全国运动会二运会,中间隔了十年。
当时发给董学智的参赛服是一件白色的背心,运动衣款式很寻常,有点特别的是左边胸口部位上有几个红色的字样,上面写的是“学大庆”。今天董学智的身份是山东田径运动管理中心竞赛训练部部长。
除此之外,当时的参赛服还有另一个款型,“上面印的是另一个口号‘抓革命,促生产’”。回忆起当时的情境,有几句话一直让董学智印象深刻,“‘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赛出新水平、赛出好风格’,当时这几句话时常挂在嘴边上”。
细心的人会察觉出三运会的会徽与前两届也稍微有些差别,“背景从金色跑道变成了圆形体育场,可能跟当时大家希望安定团结有关吧”。
三运会闭幕式上当时的国体委主任庄则栋致辞中说,要使体育更好地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那可能是那个年代的一个特色,”董学智说,“除了加强技术训练外,时代还要求运动员肩负好别的担子。”
认真看书学习、弄懂马克思主义,在当时也是运动员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
“友谊第一”与“赛出风格”一直是特定年代强调的话题,“有一段时间宣扬过足球场上为防止对方球员的可能受伤而不射门的例子”。
三运会上董学智感觉到赛场上“格外和气”。
与二运会上破纪录是家常便饭相比,三运会破纪录的频率明显低了很多,只有83人197次打破62项全国纪录。
三运会上山东一共拿了7块金牌,董学智拿的是男子十项全能的冠军。
“山东代表团共有247名运动员,三分之一是我们青岛籍的呢,”董学智提到队友有点孩子气的得意,“当时六枚金牌都被我们青岛籍运动员摘了,高建敏的女子小口径手枪慢加速射成绩平了世界纪录,阚福林是铅球的第一名,张玉美拿了女子100米栏和五项全能两个冠军,重量级举重中夺魁的杨怀庆也是青岛人。”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