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第一访谈 >

在和谐状态下高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015-07-08 10:21 未知/ □本刊记者 张晓彤 /

  齐鲁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士昌的办学情怀——

   齐鲁工业大学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和全国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学校创建于1948年。建校60多年来,已发展成为拥有71个本科专业,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0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3个艺术硕士授权领域、1个金融硕士授权领域,涵盖工、理、文、经、管、法、艺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是首批山东特色名校工程学校和“山东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被主流媒体评为山东省十大“最具社会口碑学校”。


 

  近日,本刊记者对齐鲁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士昌进行了专访。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六大工程”

  《齐鲁周刊》:张书记,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亟需创新驱动和人才支撑。请问,作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贵校确立了怎样的人才培养标准?

  张士昌:齐鲁工业大学是山东省最早的本科高校之一,有着与行业结合,走产学研合作的良好办学传统,始终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近年来,学校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和市场规律,紧密结合国家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和发展实际,主动调整学校发展定位。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确定了“人格健全、身体健康、思维创新、素质全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在和谐状态下高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我和我的同事们不懈的办学追求。

  人格健全、身体健康是人生的基础,思维创新、素质全面是事业成功的保障。塑造“人格健全、身体健康、思维创新、素质全面”的学生,是学校和老师应尽的责任。基于此,学校采取了“双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正常的课堂教学专业学分,这是专业素质培养的基础性学分;另一个是课外综合素质拓展学分,这是凸显学校特色的人才综合素质性学分。为此,学校制定并实施了《齐鲁工业大学本科生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齐鲁工业大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案》等,实现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精细化。

  《齐鲁周刊》:张书记,您刚才介绍了齐鲁工业大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您还谈到“高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你们是怎样做到“高质量培养”的?

  张士昌:要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保证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环节达到高质量。学校党委审时度势,统筹谋划,提出了“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以求实创新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的办学理念。近期,学校围绕内涵建设,制定并实施了“六大工程”,以保证人才培养过程的高质量。

  第一大工程就是“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我们在教学方面,一是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创新。二是通过内部质量监控与引入社会评价相结合,进行质量监控。三是实施了学分制管理改革。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建立灵活的学分替代机制,制定学分替代办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选择课程提供条件。利用校内外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创新竞赛取得的成果,按照一定的方式计入学生的个性学分。这样,我们为进入齐鲁工业大学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环境。

  同时,加大学校与国内外联合培养力度,一方面借助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另一方面找准社会需求,加大订单式培养,实现毕业即就业。另外,学校成立了“齐鲁工业大学创业学院”,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适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型人才。

  我们的第二大工程是“学科专业布局优化建设工程”。学科专业是教学、科研工作的结合点和载体,是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关键所在。学校坚持“应用领先,基础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理念和 “分层建设,重点突破,整体提高”的学科发展思路,完善学科建设体系,对不同层次的重点学科实施不同的目标管理。优先建设和发展应用型学科,扶持和拓展学科前沿领域,通过学科的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在学科专业布局优化上,我们特别把握两点:一是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建立一批与我省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对接的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二是与学位点建设阶段目标相结合,强化传统优势学科建设,“造峰填谷”提高优势学科的核心竞争力,为提高办学层次打好基础。

  我们的第三大工程为“特色科研平台建设工程”。科研平台是组织科学研究、聚集和培育科学技术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学校坚持按照“资源共享、力量共凝、结构优化、效率提升”的原则,着力抓好科研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目前学校已建立起了山东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轻工学部、经管学部等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运行机制,下一步还将建立起多个校内协同创新中心和特色平台,形成全校科学研究协同的合力,打组合拳,争大项目,出大成果,育好人才。

  我们的第四大工程为 “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学校要发展,人才队伍是关键。学校一直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人才强校”战略。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学校汇聚了一大批双聘院士、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员、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人员、“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全省优秀教师等一大批杰出人才。为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学校结合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制定了一个未来三到五年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从管理上、制度上形成一整套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成果产出的运行保障体系,以保证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下”、“干得好”。

  我们的第五大工程为“管理创新工程”。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对生产力要素功能发挥具有倍增作用。管理创新工程主要着眼点是解决顶层设计和管理效率问题,重点做了三件事。一是制定并遵循大学章程,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二是进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放权强院,建立权力清单和服务清单;三是创新资源拓展与利用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我们的第六大工程为“凝心聚力工程”。学校将和谐校园建设作为凝心聚力工程的根本抓手,重点在构建机制上下功夫,通过制度机制建设与完善和相应活动的开展,在全校形成人人为学校谋发展,个个为学校做贡献的良好氛围和局面。

  在和谐状态下进行人才培养

  《齐鲁周刊》:您提出的在和谐状态下进行人才培养的理念已经在齐鲁工业大学付诸实践并得到了校内外的广泛赞誉,可不可以再为我们具体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张士昌: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断深化和有力推动。齐鲁工业大学围绕这个目标,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不懈思考探索。2014年,学校党委提出,从“人人都有长处,要相互学习;人人都有难处,要相互帮助;人人都有不足,要相互提醒;人人都有疑惑,要相互劝慰”的理念出发,通过制度机制创新、活动创新,培育“结缘工大,干事创业、共建亲情、幸福快乐”的校园和谐文化,逐步形成“团结、惟真、务实、创新”的校风,构建“和谐工大、活力工大、成就工大、幸福工大”。

  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通过学习和活动营造氛围,统一思想;二是建章立制,保障实施;三是建立帮扶体系,开展帮扶活动;四是搞好政策和条件保障。

  我重点给您介绍几个方面。譬如,为了畅通民主渠道、保障民主管理,一是完善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把教代会的各项职权和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权力落到实处;二是成立了学科建设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规范了各个组织的职责和履职流程,实行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相对分离,从而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实现了民主管理、科学决策。

  再譬如,为了从制度机制上保障和谐,我们把学校各级各类会议的议事权限、议事规则和议事程序进行了系统性规范,从而完善决策制度,实现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治校。另外,修改完善了教职员工全员分类考核与奖惩分配制度和办法,兼顾效率与公平、责任与贡献,实现了在职人员与离退休人员、一线教学科研人员与管理服务人员之间的利益均衡和谐。同时,建立校情通报制度,保障师生知情权。如定期向师生、民主党派人士和离退休老同志等进行校情通报;建设了政务公开网站等。完善了师生诉求表达机制。学校设立了领导接待日、师生诉求中心等多种形式的师生诉求表达渠道;建立师生建言献策的活动平台和激励机制,制定了学校金点子大赛等评选奖励办法和特殊贡献奖励办法,激发了师生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

  为了让师生减少后顾之忧,我们着力健全完善了帮扶体系,大力开展互助互爱帮扶行动。一是建立学生服务中心,对经济上、学业上、心理上等遇到困难的学生建立一帮一的工作制度。二是倡导互敬互爱、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例如,对家庭遇到重大事项如重大疾病、意外变故等情况的师生和离退休老同志,给予思想关怀和生活帮扶等。这些帮扶行动的开展,增强了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出了师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正能量。

  通过全校上下共同努力,我们创造出了这样一种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保证了我们的师生在和谐状态下,心情舒畅的学习、工作、创造、生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