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人物一周 >

艺考又来了

2011-02-27 00:18 齐鲁周刊/ 吴永强 /

 


 

    2月14日-28日山东省2011年“艺考大战”再次打响。今年省内外共有412所高校在我省组织艺考,共设4个省外院校校考考点分别位于济南、青岛、潍坊和淄博。


  作家凯鲁亚克在《在路上》中写道:“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带着最初的激情,追寻着最初的梦想,感受着最初的体验,我们上路吧。”近些天来,87574名山东少年离开家门,踏上了他们的梦想和体验之路。


  随着大学扩招和艺术院校的膨胀,相较于高考来说,有人认为,由于其更强的可塑性、可操作性,艺考成为素质教育“变质”和教育腐败的最大“策源地”。风生水起、草木皆兵的艺考到底考的是什么?考的是谁?谁在背后推波助澜?谁才是真正站在擂台上PK的人?  (本专题10-17页)

 

十八岁出门远行,山东艺考生态
 


  2月17日,元宵节,潍坊。


  不知是第几次走出考场了,疲惫不堪的刘云凯回到一个叫南胡的城中村。和他同住在一起的有将近30人,80多平的三居室里摆满了地铺,女生住里面,男生住外面。有时候人特别多,为了腾出更多的地方,房东不得不在墙上的壁橱里放上被褥,自己就躺在里面凑合一夜。


  这天晚上,外面鞭炮齐鸣,房东煮了汤圆端给每个孩子吃。一个考古筝的女生为大家弹奏了一曲,气氛更加凄凉,几个女生躲在墙角哭泣。“我不会忘记这个元宵节,为了理想,一群人在那个狭小的屋子里,大家都不说话,早早睡去,等待第二天未知的命运。”说这句话的时候,18岁的刘云凯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晚上。


  刘云凯向记者回忆,整个艺考期间,有上万人住在南胡村,每天早上浩浩荡荡的人群从各个出租屋、家庭旅馆走出来奔向考场。那些考空姐或者模特的女孩子们,穿着很少的衣服,外面套一件羽绒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2月13日,淄博;2月14日,济南;2月17日,潍坊;2月20日,青岛;然后再在这几个城市中往复。这是十几天来刘云凯的行程时间表。


  2月13日淄博下雪,天津美院的报名考试提前进行,从考场出来,数百人滞留在门口,没有公交车,又无车可打,刘云凯折腾到很晚才到火车站。2月14日一早,他出现在济南,和6000多名学生一起赶往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设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的考场,刘云凯看见两个女生因打错车而错过考试,蹲在马路边哭。这些天来,他常常四五点钟就爬起来去排队,为了节省时间,多数人一般是利用晚上坐火车赶往下一地。一到晚上,很多城市的火车站挤满了学生。“有一次我从淄博乘车去青岛,车上90%都是像我一样背着画板的考生。”刘云凯说。


  刘云凯以及他的很多同学给自己制定了目标:参加至少15个学校的考试。每个学校报名费100-200元不等,光报名费一项就要花去差不多两千元。费用倒没什么,关键是四处奔波的劳累,一般到了第七八天的时候,身心俱疲,很多人只好放弃一两所学校,休息几天,然后继续加入“战斗”。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遇到了很多像刘云凯一样的青年人,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过多的规划,提起将来的就业以及自己的理想,大都含混不清。正是“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年纪,他们背着画板,提着音乐器材,在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的憧憬中四处奔波。

 


“就业难”难过普通专业,艺考生的未来在哪儿?


 

  专家认为,艺考生在高考中抢镜10年,背后的推手是高校扩招。越来越低的艺术专业门槛为不少通过参加普通高考无望的考生提供了一条通道。


  为了提高升学率,一些高中会把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硬塞进艺考班。“我能很明确地说,我们学校的艺考生几乎全是为了找一条读大学的捷径才走上这条路的,大都是学习中下等,感觉单凭文化课考好大学无望。”2月21日中午,在济南艺术学校门口,一位来自东营的考生告诉记者。


  这样的情况从1999年大学扩招开始就已经存在了,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一些高校的艺术毕业生又遭遇找工作难。
  记者从专门从事大学生就业调查研究的机构麦可思了解到,本科专业中,2009届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平均就业率为81.5%,低于全国本科平均(88%);半年后平均月薪为2194元,低于全国本科平均(2369元)。


  同时,2009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离职率最高的前三位专业小类是:编辑出版学、艺术设计、广告学。而一直以来作为红牌专业的动画专业,也名列“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的专业前列。


  无限扩招带来的是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而按照机械模式招进来的艺术生,到底有多少是真正适合这个专业的人才?“这些年的现实表明,那些当年入学考试成绩第一名的孩子,不少人很难培养出来。因为有的第一名的孩子非常机械,缺乏创新意识,也不敢稍微超出老师的要求和课题的要求。”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张志民曾经提出这样的质疑。


  从2009年起,我省实行了全省美术统考,每年都会刷下五分之一的考生。教育部对艺术专业院校招生条件限制后,部分想着“走捷径”的考生,不得不选择其他出路。


  据了解,今年山东省报名参加艺术类招生的考生共有87574人,比去年减少3080人。这是山东省自2008年艺考出现首次降温之后,艺考报名人数连续四年下降,只有2007年达到“沸点”时的16.9万人的一半。

 

“潜规则”:真正坏的影响不是孩子们的心理崩溃,而是默认这样的规则为合理


  2月22日,连续报名参加8所学校招生考试的徐凌飞又来到设在济南商贸学校的报名点。这一天是省外院校在济南报名的最后一天。


  徐凌飞孩子气地向记者抱怨:“我们辛苦奔波,别人只是花点儿钱就把我们甩在后面。”徐凌飞向记者透露,今年坊间流传着这样的信息:只要花多少钱,就可以进省内某师范院校。类似的小道消息在学生和家长中间流传,再加上不断有中介机构推波助澜,明码标价,真真假假,让人不得而知。


  一位前几年替孩子搞定某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家长向记者透露,只有钱是不行的,有钱也有人也不一定行,关键看运气。该家长先是托人联系到了某大学教务主任,免不了请客送礼,教务主任再去打点阅卷老师。考试的时候,考生只需要在试卷上做一个记号就可以了,专业课保证过关。


  专业课过关之后,如果文化课没过怎么办?还有办法,如果文化课只差几分,可以进行“点录”,每个学校都会有一定的“点录”名额,只要家长继续投入,最后通知书肯定会到手。


  上世纪90年代,潜规则开始在艺术院校渗透。“考名牌艺校至少30万元,只有前三名不交钱,”北方某艺术院校的一位教授表示,“很多艺术考生的家庭,都有一本血泪账。”


  考官或系里有影响力的教授一般手里都掌握几个名额,但也不是随便一个考生的钱就敢收,因为想交钱的人太多。“也有不交钱的,例如一个系要收50个学生,那前三名肯定不用交钱,那都是尖子和天才,总得有人撑门面。”该教授说。


  “潜规则”的方式有很多种,一是“收钱办成型”。有些有信誉的老师没把握的不收费,有把握但是万一考生没有发挥好,考试没过的,还有一套退钱机制。二是“收钱办不成型”。有些艺术院校老师收了钱只能保证你专业课能通过,但是考生文化课不过,没考上,他收的钱照样不退。三是“考前辅导型”。某艺术院校一个系主任,每节课收1200元,课时才20分钟,简直是一刻值千金。


  进入大学之后,那些往日的艺考生们有些人又走上了替考之路。替考者把自己的身份证照片和对方的放在一起,合成一张照片,办个假证,然后走进考场。有的替考者和被替考者同时报名,在试卷上写对方的名字,这样风险相对小一些。十几天下来,很多人能赚上万元。


  2月13日,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公布《山东省艺术类专业考试违规处理规定》,重申今年将加大对艺考违规考生的处罚力度。往年对艺术类作弊考生的处罚为“取消艺术类报考资格”,而今年则不同了,考生如果在艺考校考中被认定为“作弊”,将无缘参加今年的高考。


  虽然存在各种问题,我们并不能全盘否定艺考本身。如果没有人揭露和批评这些黑幕,那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何在?又怎么能断言“这对孩子的心理不会有影响?”真正坏的影响不是他们的心理崩溃,而是默认这样的规则为合理。


  在未来的艺术家心中,如果过早就被迫接受那些阴暗面,他们又会怎样看待现实与理想呢?这同向河道里排污,毒害后代生理健康的做法有何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