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的传统与创想
中国新富定制之旅
2014年11月19日,瑞银发布《Wealth-X瑞银2014年超财富报告》。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中国超高值人士的资产净值总量增加了3.3%,人数增加395人,至11,070人,在全球排名第五。从财富规模而言,中国2014年超高净值人群的资产总额增加约5000亿美元,总额约1.6万亿美元,占全球的超高净值人群财富总量的5.3%。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电商等高科产业兴盛,中国滋生大量新富阶层以及新兴中产。这些具备一定文化追求、精神诉求的新富、中产、金领引领起一场全新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革命。据相关资料统计,与2013年同期相比,截至2015年1月,中国各定制产业的业务增速基本均维持在10%-30%的高位,发展趋势普遍颇为强劲。
“你永远也不知道橱窗里挂的那件外套,在你伸出胳膊的时候,是否与你的肘部契合。”Yves Saint Lauret对成衣的这句评价道尽了定制除标榜个性外的另一大优势。流水线的量贩销售固然便捷,但“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标准化的成品显然已不可能完全满足每个人的需求。
对于消费者而言,中国定制产业的高速发展也使得定制渠道日趋丰富。以服装定制为例,如今你既可以前往各大顶级名牌专柜,也可以青睐星级酒店附属的手工店面。此外,多层次的个人定制工作室以及网络远程定制也都可以纳入选择范围。你甚至还可以借助国际中介机构预约与国外著名设计师的沟通会面……你可以花数十万元定制一套礼服,也可以用几十元DIY一件T恤。
新的定制机构正层出不穷,而老字号品牌也在不断顺应潮流,将定制服务纳入新的经营范围。不仅如此,各式定制网站及私人发型师、调香师、健身教练、营养顾问、旅游指导等职业定制人群也在不断增长。
“细节尊严”:
物质的品相就是精神的品相
在哲学家眼中,人是一种不断交换需求的生命,人的快乐,在于需求的满足。而当一个需求被满足之后,新的需求又会随之产生。
当下的商品消费以及个人生活中,定制无疑是一种关于生活的创想。无论手机、汽车、旅行,独一无二的选择意味着关于人生与世界的创意。人关于自我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意识的觉醒是定制发轫的根源。“定制”跨越了马斯洛金字塔底层的人群不再止步于同质化商品带来的“均码”智慧。
另一个层面上,定制还是一种精神表达。中国自古有定制的传统,从宋代茶道、香道到明清家具直到民国时期的着装,上至贵族下到平民,无不注重个人生活细节最尽善尽美的表达,讲究量体裁衣、选材设计。
以著名京剧艺术家马连良为例,他的戏班扶风社,讲究“三白”(即“护领白”“水袖白”“靴底白”)。他要求同仁扮戏前一定理发刮脸。马连良本人的行头,极其精美和考究,拍摄宣传照,从无废片。在扮戏房,有专人管熨行头、熨水袖,挂起来,穿在身上就没有皱折的痕迹了。而选用的衣料,其质地、色泽、花纹都是上等的。
在自己剧场的舞台上,马连良设计了一个“守旧”(即“天幕”):米色绸子做底,中间绣着棕色的汉武梁祠图案,上挂沿幕,下垂黄色穗子,并且横悬五个小宫灯。舞台一侧的伴奏乐队,用绘有蓝色云龙的纱幕围起来,不让观众瞧着杂乱无章。戏院开张的那天,大幕拉开,观众一看,立即热烈鼓掌。从此马连良外出演戏,都要带着这个大幕。
“走到哪儿,只要张挂出来,人们就知道是扶风社的马老板‘在此作场’。物质品相另一个层面就是精神品相。这才是定制的精髓。”时尚专家洪晃有类似理论。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