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从“残军”到知青:缅北丛林里的中国人

2015-03-30 09:11 未知/ □海欣 吴越 /

  知青、国民党残部、华人淘金客……缅北莽莽丛林中,不同目的,不同归属的华人,在20世纪至今的舞台上,上演他们的“光荣与梦想”。

 

  边地“残军”:

  李国辉的异域往事

  二战时,缅甸对于中国有着特殊意义。为维护西南交通线,远征军二次赴缅作战,单在果敢地区,就会同当地果敢人,击毙1000余日军。

  可是到了1950年波谲云诡的国内形势,在这里形成了另一种态势,直接影响到今天。当年2月20日云南解放,国民党第8军237师709团少将团长李国辉,率1000多名残军从云南西盟佤山进入缅甸。

  后来,从云南外逃的散兵、土匪、地主武装纷纷前来投靠,残军很快由1500余人扩充至3000余人。增设了特务大队、搜索大队和独立第一、二、三大队,成为老缅泰边境地区最大的一股武装力量。

  1950年4月,国民党军队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开始主宰和统治金三角,“中华民国复兴部队总指挥部”诞生。

  缅甸政府听说有支国民革命军残军驻扎在自己的领土上,十分气愤,通牒要求残军在十天内撤走,否则诉诸武力。结果,二千人的残军,痛击缅甸政府军二万余人。残军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生活越来越繁荣稳定,并开始种植鸦片,开展鸦片贸易。世界著名的“金三角”就这样出名了。

  金三角武装贩毒的行当,是李国辉和钱运周一手创办并发展起来的。后来的李弥时代、罗星汉时代和坤沙时代等等,都是“摘桃派”——李国辉的事业继承人。

  1950年蒋介石派李弥率部撤往缅甸、老挝、泰国交界地,任云南省政府主席兼云南绥靖公署主任。李国辉和谭忠得到了蒋介石的命令,表示一定效忠老长官。交出军权后的李国辉飞回台湾,最后终老台湾。

  知青梦:

  像切·格瓦拉一样去战斗

  十几年后,另一批中国人来到缅北。

  和先前的国民党残部不同,这些满怀解放全人类革命理想的年轻人,在中缅边境地区的乡镇、山寨“扎下了根”。当时,境外的缅共武装正如火如荼地发展,从1970年底至1971年,成百上千名知青跨出国门成为缅共战士。

  北京知青张明和他同室的三个同乡在黑暗中越过边境线,消失在缅甸的丛林里。他们给场部留下一封信,是一封血书,血迹斑斑,洋洋洒洒:“我们自愿到缅甸参战,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为了全人类的解放。如果我们牺牲了,请告诉我们的父母当以我们为自豪!”

  女兵连的北京知青小雯也失踪了,她是一个人走的,这个性格坚强的姑娘给她的室友留了一封信:“我走了,也许再回不来了,但我绝不会后悔。别告诉我的父母,如果他们来信,你们就代我回信,好吗?他们会伤心的。”

  这些视切·格瓦拉为精神偶像的青年,来到一心向往的战场,在枪林弹雨中,当崇高的革命理想为现实的生存窘境所压抑,他们的思想和命运也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嬗变。从云南出走他国的知青数目到底有多少,至今仍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几千人,还有人说超过万人。

  这一批被后人称为“精神雇佣军”的中国年轻人加入缅共后,很快参加了各种战役。在与缅军和其它武装的对峙冲突中,刚学会打枪的知青们真正尝到了战争的苦头,许多人在战斗中牺牲、失散。甚至少数流落的女知青,甚至靠出卖肉体维持生计。

  如今,在距缅北“果敢国门”不远的一座小山上,仍然保留着一座鲜为人知的“烈士陵园”,是当年“缅甸共产党果敢县委员会”为“缅共人民军”死亡官兵所建,其中不少死者是来自中国的知青。

  淘金客:为红木和玉石而“战”

  而今,随着经济大幕徐徐拉开,依然有大量中国人来到缅北。

  中国市场对红木家具的高需求,促成红木木材市场繁荣。但明清之后国内已几无红木可供采伐,市场需求要通过进口满足。大多产于东南亚、非洲的酸枝木、花梨木,成了国内红木市场的主流。其中,采自缅北的红木,占有大量份额。

  国际环保组织环境调查署的研究显示,过去两年中国从缅甸进口的红木以极快速度增长,直接推动非法和不可持续的采伐,对缅甸日渐缩小的森林的生存构成威胁。缅甸形势好的时候,有七八万人前往缅甸伐木,浩浩荡荡,场面很壮观。

  玉石也同样,数十年来随着中国玉石商大批深入帕敢,如今这里已有“小香港”之称。

  克钦邦内的木材、玉石、矿产等自然资源是地方武装的军费主要来源,木材和翡翠占到30%,此前缅军对玉石矿区帕敢发动的进攻,以及对中国伐木工人的抓捕行动,也是为了从经济上制约克钦独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