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依法决策——一部规划的台前幕后

2014-12-07 14:30 未知/ □ 宗禾 /

 

  □本刊编辑部

  2012年6月,酝酿多时的《“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经国务院正式发布。从此,“加快交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从分散、独立发展转向一体化发展,初步形成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目标终以规划形式得到明确。

  为加快我省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山东省政府2013年第4次常务会议确定由山东省发改委牵头组织编制《山东省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送审稿)》。此后,在省领导同志重视支持和各方的协同配合下,最终完成了《规划》的编制工作。

  据了解,《规划》是我省第一部综合交通规划,是新一届政府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环渤海地区建设,全省启动编制“十三五”规划和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节点作出的重大工作部署。山东省发改委对此高度重视,深感责任重大,全力以赴开展相关工作。

  《规划》由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承担主要编制任务,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积极配合。2013年年底,编制团队完成了5个专题报告和研究总报告,形成了《规划》初稿,全面征求了省有关部门和各市意见,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评审。

  省委、省政府对《规划》高度重视,今年8月14日,省委书记姜异康主持召开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听取了汇报。省长郭树清、常务副省长孙伟和副省长张超超多次听取汇报。遵照省长郭树清和常务副省长孙伟的指示精神,省发改委近期又先后征求了省人大、省政协、省政府参事室的意见,在省政府、省发改委等网站进行公示,进一步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最终形成了我省第一部综合交通规划。规划出炉过程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务实作风。省直各有关单位、有关部门,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做到了把口袋里的生产力全都掏出来。

  两份《意见》的未来愿景

  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分别出台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航业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两份指导意见,纲领性地阐述了今后我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及民航业的发展要求。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1小时通达

  《指导意见》指出,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构建网络设施布局完善、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交通运输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件显示,我省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坚持适度超前、强化综合、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多元投入的原则,到2030年,全省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的“三横四纵”综合运输通道全面形成,铁路快速客运网、双核辐射城际交通网基本建成,普通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油气管网更加完善,“一纵三横”内河航道网络初步形成,综合交通枢纽、港口和机场布局基本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更加衔接配套,技术装备更加先进适用,运输服务更加安全高效,管理体制更加协调顺畅,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具体而言,从规模目标上看,到2030年,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9000公里,其中快速铁路5400公里;公路总里程27万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5万公里,高速公路76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车道里程4万公里;内河航道2 200公里;油气管道15000公里;民用运输机场1 6个,通用机场30个;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30个以上。

  其通达目标为50万人和20万人以上的城镇快速铁路通达率分别达到95%和80%,覆盖全省85%的人口;航空服务覆盖率100%;沿海港口实现铁路、高速公路集疏运;干线机场实现与轨道交通连接。市区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实现中心城区500米范围内公交站点全覆盖。

  可以预见的是,届时,济南、青岛之间将实现1小时通达,济南、青岛与周边设区市均实现1小时交通圈;各设区市与其所辖县(市、区)基本实现1小时交通圈;所有县、市(区)及港口、机场等规划节点30分钟进入高速公路网。

  其主要任务为: (一)完善综合运输通道、 (二)构建双核辐射城际交通网、(三)打造宜居绿色城市交通。 (四)统筹城乡交通一体化。 (五)强化综合交通枢纽。 (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七)加强智慧交通建设。(八)提升运输服务质量。

  民航业:形成“3干13支”的民用运输机场总体格局

  《意见》指出,民航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产业,也是衡量区域竞争力和开放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省民航业取得较大成绩,在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开放、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目前仍然存在总量小、实力弱等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对产业发展的先导引领作用还不突出。

  文件显示,我省发展民航业的基本原则为:坚持适度超前,科学发展;统筹协调,注重衔接;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政府引导,环境优化;节能环保,绿色低碳。

  其发展目标为,到2030年,全省民用机场布局更加完善,保障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航空制造业、航空服务业和临空产业协调发展,基本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化民用航空体系,民航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更加突出。

  其主要任务为:(一)加快运输机场建设。到2030年,形成“3干1 3支”的民用运输机场总体格局。 (二)强化机场枢纽建设。重点建设济南、青岛、烟台3个干线机场综合枢纽,做好支线机场集疏运系统建设工作。2030年,民用运输机场节点30分钟进入高速公路网,干线机场实现与轨道交通无缝衔接。(三)增强航空服务能力。支持山东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尽快由中型航空公司发展成大型航空公司,培植青岛航空有限公司逐步发展成国内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航空公司。(四)加快通用航空发展。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区域发展战略相协调、与民用运输航空相补充的通用航空机场布局体系。(五)大力发展航空制造业。重点发展飞机总装、部装、零部件生产和发动机总装、零部件生产以及机载设备制造等,不断扩大航空制造产业规模,提升整体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推动我省产业转型升级。 (六)积极壮大临空经济。(七)加强民航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