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民国发声——广智院,“西洋景”
将近80年前,老舍在散文《广智院》中,写道济南没有开启民智的社会教育,民众缺乏起码的科学常识,在这一点上,我们没有理由轻慢“洋鬼子”办的广智院。
老舍为什么如此推崇广智院?民国时期的广智院到底是什么样子?
1904年,济南开埠当年,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怀恩光将他在青州创办的博物馆——博古堂迁到交通便利、人文荟萃的济南并扩大规模,命名广智院。作为济南首座博物馆,广智院承担着向济南市民传播西方文化和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它甚至是齐鲁大学社会教学科,教育系和神学院的实习基地。
1922年,胡适来济南时写道:“此院在山东社会里已成了一个重要教育机关。每日来游的人,男男女女,有长衣的乡绅,有短衣或着半臂的贫民。本年此地赛会期内,来游的人每日超过七千之众”,可见当年之盛况。
广智院将展览定位于“广智”两字,即“广其智识”,这在当时的中国可谓独树一帜。其展览物品的特色体现在五个方面:科学知识之介绍、普通常识之灌输、农林新法之宣传、卫生事业之促进、国有文化之提倡。这在当时相对封闭的济南,犹如一缕科学的清风,开启了人们摆脱愚昧落后的思想之门。
广智院所陈列各种标本、模型、写真与图表等项有2000余组,共计10000余件,充分借鉴了西方先进的展示手法,展柜、挂图、镜框配合使用,创造了生动活泼的展览氛围,对民众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吸引力。
鉴于民众教育之重要,广智院创办男女民众学校。无年龄之限制,无阶级之差别,不取分文,有志向学者皆可入校。为给市民“娱乐常识之灌输,道德之栽培”,广智院组织了协修会,包括妇女协修会、成人协修会、幼童协修会。
1948年,济南解放战役,陈毅特意下令,不要炸毁广智院,保存了这片被翦伯赞称为当代中国博览馆建筑代表的建筑。直至四年后,这里才挂起了“山东自然博物馆筹备处”的牌子,原来的展品被打包整理后,广智院与省自然科学研究所合并,定名为山东博物馆。
出版于上世纪30年代的小册子《济南》,作者倪锡英写道:
济南城区有两个最著名的地方,可以说是济南文化的总汇,游人们是不能不去作一度观光的。这两个地方,一个便是城北的山东省立图书馆,一个便是城南的广智院。
省博百年
□尹丛丛
对于一座博物馆来说,辉煌与失落早已融入时代洪流中。
1909年,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朝廷的倒数第四年,新政失败,革命之火星星点点,人民处于动荡当中,文物流失严重。
此时,山东巡抚袁树勋上奏朝廷,获准创办山东金石保存所,其任务是“凡本省新出土之品与旧拓精本,博访兼收”。除了收集全省各县诸多时刻拓本外,日本商人私购的聊城铁塔寺铜佛、在姚村车站扣留的汶上出土的汉画像石、在益都车站扣留的六朝造像等都被收入囊中,一时间,藏品蔚为大观。
飘摇乱世,却催生出山东博物馆诞生的土壤。
1954年,山东金石保存所与广智院合并为山东省博物馆,这批包含了青铜器、书画、善本书的藏品,加上广智院的动植物标本、古生物化石,和解放区文管会收集的文物成了主要展品。
此时正是山东博物馆辉煌鼎盛之时。据传,开业之时,参观人群从博物馆门口一直排到文化西路路南,队伍绵延半里多,朱德、徐特立连带不少外宾都慕名前来,郭沫若还题诗:“齐鲁多文物,年来益发扬。网纹成化石,木舰出河床。解放战争烈,工农跃进强。今朝新孔孟,气象更堂堂。”
1951年,抗美援朝时期,为了防止文物外流,社会上掀起了捐献文物的热潮。博物馆下乡收集来的文物,有人们自愿捐献的,有两块钱买来的元代瓷器釉里红,有集市上八百元淘来的钱舜举的《鹰》图,加上各地调拨与考古挖掘出的文物,直至2005年,山东省博物馆拥有各类“宝贝”20余万件,排在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之后,名列全国第三。
但不管人还是事物似乎永远禁不住时代的裹挟,尤其是面临信息时代的冲击。1992年搬迁到的千佛山北麓展馆已然破旧,多元生活方式将展览衬得索然无味,更重要的是,浮躁的人们看不进去“躺着”的历史,他们更愿意去潘家园试试手气,去《鉴宝》看看热闹。
此时再不是“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单一的收藏展览功能,让山东博物馆变得门庭冷落。
2010年,位于济南燕山立交东的山东博物馆新馆开业。宏伟的建筑,丰富的展品,专业的讲解,让山东博物馆焕发新生。只是,环境的改变,是否就能够让其如同美国博物馆一样,成为文化、教育、学术中心、休闲娱乐中心,打造出新的文化地标?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