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与心灵鸡汤:我们如何“卖弄”知识?
打开微信,扑面而来的便是刷屏党们一碗碗香气四溢的心灵鸡汤。我们肯定鸡汤的正能量:每一碗心灵鸡汤背后,都有一个朋友在向你表达他笨拙的善意。我们也厌烦这种善意,因为善意的付出是如此便捷和泛滥,只需要简单的分享、转发,我们就仿佛能够立地成佛。
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们的时间都浪费在这些稀薄的鸡汤与碎片化的信息里了。脑袋越来越饿,段子越来越多,人人都会说相声,人人都在卖弄知识。
为什么要让我喝“鸡汤”?因为我关心你
理科生们在网络上必做的三件事儿是:反对中医、支持转基因以及唾弃心灵鸡汤。文科生们则需要缅怀民国时代、听独立音乐以及唾弃心灵鸡汤。如果你不幸是个公共知识分子或者是像我一样的新闻人,就必须写评论、搞慈善以及唾弃心灵鸡汤。
你看,无论在哪一类人的价值观里,心灵鸡汤都与高贵冷艳无缘。那么问题也就出来了,这满锅满灶的心灵鸡汤到底是谁又为什么转发的呢?
时光回溯到短信时代,在那个时代里人们每天发送的短信都是嘘寒问暖,打情骂俏吗?如果我们对自己还有一个诚实的态度,那么我们就应该坦然承认,当时每天要发送和接受无数段子,有黄色的,有不黄的,有押韵的,有不押韵的。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了让你开心一下。为什么要让我喝鸡汤?因为我关心你。
那么为什么不直接说:我很想你,我很爱你,我很关心你?因为中国人没有这种习惯。情侣之间还好一点,除此之外,如果发送上述内容给别人,对方的第一反应是:你肿么了?对方阳光一点的想法是:这人失恋了。对方阴暗一点的想法是:这厮难道想跟老子借钱?
观察周围的生活就可以发现,中国人的人际交往很少把焦点放在言辞上,一定要找一个载体。无论是事情,还是物件,人们相信这些东西能够稳妥地承载自己的情感表达。一次饭局,一件礼物,甚至是一张手写的卡片,都胜过话语。而在内心深处,我们知道事情和物件给予了彼此一个舒适而安全的距离,饭局可以去或不去,卡片可以懂或者不懂,短信可以回或者不回,但是话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那种可能的尴尬如同梦魇缠绕在心底。
在手机时代,心灵鸡汤是有效的载体。我并不期待你看,但期待你在。我并不期待你回,但期待你赞。我们为什么厌倦这种稀薄的善意?原因无非有两点:首先,格调不高,在这个人人都希望自己高贵冷艳的时代,你怎么能被读者或者故事会感动?其次,付出善意的成本太廉价、太轻浮。感动不一定相信,相信不一定执行。我们总是在说一套做一套,活的如此纠结。
一种风流吾最爱,魏晋人物晚唐诗。王子猷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张季鹰思鲈鱼而挂冠去,这是一种人生的善意,人生的潇洒,其背后依托的是他们的整个人生。
太聪明的时代:
人人讲述但是无人倾听
知道分子越来越多。以微博微信的泛滥为标志,我们进入了信息的碎片化时代,我们分享冷知识,我们发明新历史。我们被话痨包围着,共同分享着喷溅的口水和失控的判断力。
信息泛滥,知识遍地,被碎片化生活包围的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缺乏智性和判断力。我们陷入了西绪弗斯式的陷阱:一遍遍徒劳地阅读,一遍遍徒劳地忘记。我们陷入了一个巨大的套子——荒谬与孤独是这个世界的主题。
没有所谓众生喧哗,只有众声同义反复。没有所谓自我,我们习惯了不经思考的愤怒,习惯没脸没皮的哗众取宠,习惯像暴露狂一样暴露自己一切的一切,习惯像窥私癖一样窥探别人一切的一切……
在手机的微时代里,爱恨是一瞬间:记忆和感情都留不住。顺手转发,不是为了分享,而是为一个相应的机械动作。按一下,不需要理由,也不用负责任。没有沉淀,没有冷静,甚至到底有没有真正用心阅读也成疑问。
这是一个太聪明的时代:人人讲述但是无人倾听,这是一个太想“秀”的时代:人人展示自我但是无人喝彩。人类历史上最富野心和最聪明的头脑在为了如何制造更多信息碎片而绞尽脑汁,为了如何愉悦一个个其实根本无人欣赏的自我,如何鼓励他们展示分享更多关于自己的碎片信息而疯狂工作设计各种巧妙的产品。
曾经,被嫖娼门弄得灰头土脸的薛蛮子试图让信息变得更加体系化、知识化。他凭借广大的粉丝群建立了《蛮子文摘》,成立了一个团队专门负责每天精选各大社交网站内容精华,以早晚报的形式,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推送。随后,《蛮子文摘》陆续发布了iPad及iPhone版。
但是这些东西算是知识吗?它让你的判断力变得更加有力、清晰了吗?为什么这些被筛选的微博、精心整理的APP仍旧逃脱不了心灵鸡汤的范畴?
因为它们太聪明,太轻浮,它们缺少一种能够直指人心的壮美与笨拙。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