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退化史——这个世界的性别叫做女
我们时代的男性:
精神和价值观层面多处失守?
男性还在,但男人没了。中国男性比女性多6500万人,诸多领域却“阴盛阳衰”。这是男人异化的结果。他们在取得现实世界空前胜利的同时,在精神和价值观层面多处失守。
在社会的强大壁垒中,中国男人金钱共成功一色,荷尔蒙与特权齐飞,把事情搞得一团糟,然后说“男人真难”。他们腰上一个劲地长膘,最终成为阿Q或犬儒主义者:看到小偷扒窃不敢吭声,看到暴徒抢劫不敢吭声,看到女人被强奸不敢吭声,看到贪官受贿不敢吭声,看到拆迁队扒房不敢吭声,“沉默即帮凶”,失去了血性的男人如同韩剧中的花美男正流行。
男人不只是一种性别,男人更加是社会角色。鲍勃·迪伦问:“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男人?”答案不在风中飘,而在这些人身上:他们的力量绝不来自权势和金钱,而来自思想和价值观; 离开权、钱、车、房,男人的魅力还剩下什么?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志,他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他的责任感与正义感,大幅度让位于随波逐流,不亦乐乎地争名逐利。
男人已然退化,退化的不是肉体而是精神。
“三八”百年:
这个世界正在走向母系文明
在中国社会消费领域,3/4的女性是“拥有能源的发电站”,这不再是一个男尊女卑、男耕女织、男唱女随的年代。奈斯比特把“从男权统治走向女性崛起”列为亚洲发展八大趋势之一,众多领域“女上男下”的竞争故事证明着这个世界正在走向“母系社会”。
科技博客创始人丹·艾布拉姆斯写了本《男性衰落:铁证如山,女性是更好的警察、司机、赌徒、间谍、世界领袖、品酒行家、基金经理和几乎其他所有职业》。从撒切尔夫人到2013福布斯权力榜状元默克尔,从国家形象中的章子怡软实力到大国“女一号”张茵、陈丽华们的财富沉思,从承载社会话语权的龙应台、刘瑜再到文化艺术领域的严歌苓、田沁鑫……女人挽救价值观,女人的道德理想支撑家庭,女人的行为能力挽救经济政治。
看看淘宝首页就知道谁才是真正的消费主流:丈母娘成为高房价推手之一,扫黄金不过是大妈购买力的小小试水,《商业周刊》数据显示,由女性管理的基金在经济衰退期间的倒闭数量只有男性一半,而雅虎CEO玛丽莎·梅耶尔的“粉色思维”正在转化成滚滚绿钞。
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所说:“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是逐渐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女性在社会上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的、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
距离1909年3月8日那场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获得选举权的女性斗争已经过去了105年。在这个鲜花与炮弹齐飞、信仰坍塌与重建并行的时代,在这个三八节,我们解读这样一群掌握话语权的女性以及她们所承载的女性文明。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