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港人邵逸夫

2014-01-18 13:28 未知/ □本刊编辑部 /

  1月7日早晨,香港影视界传奇人物邵逸夫在家中离世。这位107岁的娱乐教父,用一场平民葬礼带走了一个时代。

  2012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香港家书》中说道:“香港的成功故事,蕴含着一代平民务实、拼搏的集体性格。”香港是一个移民城市,原本只有渔民及在新界务农的原居民,城市居民多由清末至内战期间移居。移民城市的性格,一方面是挣扎求存,搵食至上;另一方面是追求自由,没有包袱。”而英国殖民只重制度和经济、不重文化的特点也让香港人在这个华人文化的离散版图中,重构自己的文化。

  邵逸夫在这座城市经历时代加给他的一切,也把自己变成人们建构香港文化印象的一部分。这个名字的内核,更多代表的是自由叙事,是流行文化,是香港性格。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邵氏电影和香港无线电视的节目”。邵逸夫创办的TVB在香港是一个独特而又独立的存在:私人出资,不涉及集团利益,保持政治中立,新闻劲爆,综艺多样,剧集贴近港人生活。

  在港资还未全面启动北上掘金潮之前,他所执掌的娱乐王国便已先行渗入内地,TVB制作的《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等电视剧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内地引发了万人争睹的盛况,至今仍被一代人奉为“经典”。

  汪明荃、赵雅芝、周润发、周星驰、刘德华们的笑脸,随着潋滟香江水灌溉着长时间处于干涸状态的内地人的心田。以唱片、影视、选美活动为鲜亮符号的香港娱乐业几乎成了包括大陆、台湾、香港在内的华人文化圈最亮眼的文化标签。

  那时的香港像个漂亮的混血儿,在内地人的心里象征着时尚、开放、洋气、品味等神秘气质。但同时,邵逸夫是香港“娱乐至死”文化的始作俑者。风月片、娱乐帝国、“风流而不下流”……“娱乐至死”是这个社会最被诟病的问题,也是邵逸夫逃不开的攻击。

  如今,年逾花甲的TVB在香港多年来都一家独大,逐渐失去了创新精神。那个具有混血气质的香港也已经逐渐地处于异化与同化的边缘,曾经的鲜活日渐呆滞,式微的香港文化已经全然无法抵抗来自内地文化的冲击。

  香港的诱惑仍在。大陆的孕妇们涌进了香港的医院,年轻的父母们买光了香港超市里的奶粉,中学毕业生们渴望进入香港的大学。

  这种诱惑也反映了中国的新现实——香港虽然不再代表物质神话,却仍是一个有关自由的文化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