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父亲的“不着调”

2013-12-08 16:36 未知/ □张慧萍 /

 

 

 

  “不着调”是我们老家的土话,也就是不靠谱的意思。

  “不着调”是母亲送给父亲的专用词。说起父亲的“不着调”,从我记事儿起就能一筐一筐地摞起来。

  比如,父亲喜欢自行车,刚刚参加工作,就偷偷变卖了奶奶的家产换来一辆德国“钻石”牌自行车,在五十年代初只有一条马路一个喇叭的小县城骑着“钻石”,穿梭于街坊乡里该是一件多么招摇的事情。

  有一次逛完济南府回家过黄河没了钱,聪明的父亲灵机一动,居然把自行车的铃铛拆下来换了过河钱!

  再比如,父亲长得高大帅气又臭美,有一著名外号叫“苏联儿童”。夏天是雪白的西式套装,冬天是时髦的雪花呢大衣,因此,很是让领导看不顺眼,更得不到提拔重用。但父亲根本不当回事儿,依然是车上挂满了孩子们,一串铃声,一串笑声,穿行于清晨里,黄昏下。

  五十年代初,时兴干部包村,父亲就主动提出包村去,这一包,还真把自己包成了老百姓。满村都是一帮穷哥们,父亲一个月仅有20多块钱的工资,今天救济张三,明天接济李四,再加上爱和穷哥们喝个小酒,不管自家上有老下有小,万般拮据,一年到头也拿不回多少钱来,这就引起了父母一年到头的吵架。于是,父亲就把他的五个孩子送走两个给了亲戚,我是其中之一。可想而知,从农村到乡下,是多么不同的两个世界。吃不尽的烂地瓜,现在想起来还反胃,望不到头的盐碱地让人知道了什么是绝望。

  小时候,每当想起父亲的“不着调”,心里就升起无尽的怨恨。即使到了中年,每当和“同病相怜”的妹妹忆起童年的往事,对父亲的责怪和声讨就会滔滔不绝。可父亲却不以为然:“没有农村生活你能长这么高吗?没有吃过苦你能努力奋斗吗?”似乎是他的“不着调”成就了我们。

  多少年来, 就这么责怪着,声讨着,和父亲的情感拧把着,岁月远去了。

  几年前,母亲生病离世。母亲的离去让遭受打击的我们尚未喘过气来,父亲便有了再婚的想法。

  还记得当时我们姊妹几个的各种神情,一时间谁也没有明确的支持和反对。但照顾父亲是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老人家从来都是油瓶子倒了都不扶的主,何况干家务。开始是弟弟照顾他,他最爱普利门的草包,弟弟每天中午都送草包,一星期以后,弟弟送晕了,父亲也吃够了。一天中午,我回家想看看父亲到底能不能自己做饭,做点儿什么样的饭?天哪,人家居然是清水煮烧饼!看着父亲的手忙脚乱和冷冷清清的大房子心里一阵阵泛酸。

  为了让父亲散心,妹妹把他接到自己家里。一天,妹妹打电话说父亲生病了,我急忙赶过去,还以为什么大病,原来是脚上长泡发炎了。妹妹一家子小心伺候,父亲见了我居然还大泪滂沱!我顿时明白了,这是一个被女人惯起来宠起来的男人,一个受不得半点儿委屈的男人,一个老了但还没有长大的男人。过去我们和他一起长大,现在也得和他一起变小。

  于是,我们一家兄弟姊妹打着灯笼到处找寻,终于为他找到了如意老伴。父亲话多了,也恢复了往日的臭美,发了工资先是和她的新老伴逛大商场置办行头,快花没钱了就逛泺口大街。每每喝上一点儿小酒,老爹总爱当着儿女们的面把他的老伴夸个没完没了:你阿姨如此这般好,如此那般也好。这里好,毫不顾忌儿女们的感受。我实在忍不住就说,老爹啊,阿姨的好你就留点儿也让我们夸夸吧!要不,你也敬我一杯,我还是你的媒人哪!老爹的嘴顿时咧成了喇叭花。

  每次回家,看着82岁的老爹满面红光,哼着小曲,即使爬山也穿上自己的名牌,陪老伴买菜还不忘嘱咐人家戴上手镯。就想,恰是他的“不着调”成全了他,平衡了他的命运。年轻时给了他简单快乐,年老时使他健康长寿。

  (作者系齐鲁周刊社社长、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