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剿我们的塑料——糟糕的文明
塑料与“白色革命”:
“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正在遭遇“塑料”之痛。
塑料“洞洞鞋”致癌说方兴未艾,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也发布报告称,在被调查的16种PVC(聚氯乙烯)保鲜膜样品中,有15种样品检出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增塑剂DEHA,并流向百姓餐桌……
几乎与此同时,14年前遭遇原国家经贸委一纸“6号令”被禁止的白色一次性聚苯乙烯发泡塑料餐具,今春国家发改委发布[2013]21号令,又重新开禁。
公众担忧“白色污染”可能重现,更担心其安全性能否保证。作为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2010年,长江葛洲坝岸边漂浮堆积的“白色垃圾”,足容得下多人站立而不下沉。2010年,河北省石家庄杜固镇,焚烧塑料已经成为全镇经济的重要来源,户户黑烟滚滚,刺鼻气味常年飘荡,患肺癌者增多富人搬走……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在超市、菜市场等地大量使用塑料购物袋、塑料瓶。据统计,全球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达到5000亿至10000亿,这意味着我们每人每年使用150个塑料袋,或是每分钟有100万个塑料袋被使用。
英国《卫报》曾把塑料袋评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研究表明,不可降解的塑料袋自然腐烂需要200年以上。埋掉?占用土地,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还会污染地下水。烧掉?会产生有害气体,损害人体健康。
20世纪末一份有关塑料无法在自然环境降解、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调查报告,直接将塑料制品的公众形象从简便易用,拖入了环保公害行列,聚氯乙烯和聚碳酸酯的成分让所有塑料品种都背负上了坏名声,甚至直接被医生们与诸多疾病挂上了钩。
环保的根子,是生活方式,是“快时代”下文明的方向
回顾60年代初,聚苯乙烯及其他塑料产品作为石油工业的下游副产品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因为塑料本色是白色,而它的作用又是革命性的,因而被称作“白色革命”。
上世纪80年代,广东零售业最先开始向顾客附赠塑料购物袋,此后迅速普及到大江南北。当年的媒体曾热情讴歌这一“便民举措”,认为这开启了消费史上的新篇章。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现代生活无处不在的一部分,塑料的用处早已视而不见。相反,作为复杂的化学处理的产物,它被视为不如木材和金属等传统材料真实,难以处理更加恶化了它的形象。
发达国家的货架上,日用杂货几成中国商品的天下。在德国等欧美人潜意识里,他们愿意为节省资源多掏钱,甚至自添麻烦。在国内,“限塑”成了商家售卖塑料袋的一个“美丽的借口”,而大多数消费者是哪个方便哪个便宜就用哪个,真正把节省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变成消费时的自觉行动,我们的路还很长。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自己制作并主演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中用动画讲了“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我们人类的集体神经系统和青蛙的有些类似,如果遇到突然的危险,会断然采取措施,但如果面对渐变的危险,即使变化的速度很快,我们仍会呆在那里,没有任何反应,也没有任何措施。”戈尔警告我们。但问题是,谁会来拯救人类呢?
没有谁,只有人类自己。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