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支书的“倒退梦”
■本土
访历下区浆水泉村党支部书记刘延强——
城郊村的生活状态一直是个城市运行中绕不开的话题。济南市历下区浆水泉村是离济南市区极近的村庄。古老的乡村秩序早就荡然无存,在城市夹缝中却自有“身份尴尬”。“城不像城,村不像村”,再也回不到过去,可又该如何在城市脚下找到自己的角色形象?近日,浆水泉村黄金谷山水画廊景区开业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浆水泉村党支部书记刘延强。
城郊村的“尴尬”:村不像村,城不是城
浆水泉村连接二环东路的城市闹区,是离济南市区极近的村庄。2005年初的统计中,全村面积6.5平方千米,总人口为830人,耕地面积仅有33亩。村民回忆,老济南最早的城区范围较小,村民数量也少,过种四季蔬菜粮食、进城贩卖的生活。在济南城市化30年里从种地卖菜的农户,浆水泉村变成进城务工的劳务输出地。
村党支部书记刘延强2007年12月上任,据他介绍,村内有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的浆水泉,村庄坐落在回龙山、老虎山脚下,山上树木成林,花草满山遍野,风景颇好。但显然毗邻繁华的城市生活,田园风光并留不住人。“当时村子里有三分之二的轻壮村民在城内租房打工或经营小买卖,极少的老人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刘延强说。
虽和闹市只有几公里之隔,村内的居住却又沿袭着传统农村习俗,平方、无卫生设施,姚家街道浆水泉村的生活污水排放一直是历下区的“心头之患”。“没有诗意的田园生活,也没有现代的房屋、街道,城不是城,村不像村,文化孤儿。”刘延强形容。
如何“倒退”才能最乡村?
格局不同,每个人对村庄的发展方式有不同的观念。梁漱溟的核心在于道德建设,温铁军有书生理想,刘延强则都是落地的实际。2008年,浆水泉村旧村改造,基于的是“城乡一体”的政策,在村庄里开发一个风景区“贩卖山水”则是基于改变生存现状。
2010年山东黄金集团和浆水泉村达成协议出资投建。“他们也想利用景区效应启动在二环东路的房产项目。”刘延强介绍,在他的概念中合作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原先村里的山水都荒废,只是驴友探险地,极少耕种。景区内可以安排上百村民就业,另外发展好了之后餐饮等小商态都能拉动。”2008年11月,村内开始拆迁,“15天内完成,每人可以补偿60平米,三口之家可得两套房。”浆水泉村民目前最关心的景区运转不在第一位,“什么时候可以搬进经济学院南门的新房?”是刘延强听到最多的问询。
浆水泉黄金画廊风景区离市区近是一个优势。登山比赛、峡谷定向穿越、逆溪挑战等景区项目却和南部山区的景区颇有同质化倾向?全省全国内大量的乡村景区怎么定义自己的特色卖点?“原生态,长寿泉”刘延强能想到的最多的只有这些。
“山、水、泉、瀑为特色,有两泉、九瀑、十八潭,峡谷崖壁,步步皆景。”是景区的宣传核心,然而乡村的精神内核是风景或旅游吗?刘延强和开发商也给不出答案,他们知道如今“回到过去,贩卖原生态能改变贫穷。能做的也只有看到的,村民的确当下的居住条件、生存环境更好了”。
现代化进程中“倒退”也能行销,满足一部分都市人的精神体验和需求,只是乡民的需求在哪里?刘延强琢磨不出,但他知道“‘倒退’回诗意、古典、朴素的乡村精神哲学,不是一夕之功,也不是一个景区能解决,也不是和整个中国社会脱轨,孤立存在的。我们只是顺着时代漂。”
村庄的生活方式也不可能完全孤立社会,沿袭的还是人造的?去消费还是去体验?都是问题。刘延强告诉本刊记者,“你们寻找‘落后’种精神理想,也不是真的要‘落后’。理想和精神山里看不见,水里看不见,在人身上啊。我一个人可以改变山水,改变不了所有人。”
■链接
山东“古化石村”地图
东楮岛村:
海岸线上的“世外桃源”
从村志上看,威海市东楮岛村有近400年的历史,村里至今绝大部分地方还很古朴。东楮岛村绝大部分房子都是海草房,海草房的制作工序很复杂,是沿海渔民特有的手艺。目前全村现有海草房144户,其中最古老的海草房据传始建于清顺治年间,距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百年以上历史的海草房有83户。
李家疃村:
完整保留的古村落
李家疃村位于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东南3公里处。19世纪初叶,李家疃村有很多人到南方做绸缎、布匹生意,买卖兴隆,财源亨通,所赚银两大多用于买土地、建房屋。当时最豪华的建筑是9座不同形式的庭院,建在村庄的中轴线上,南北贯通,九门相冲,房屋宽敞高大,造型美观。
西杨家埠村:
年画和风筝发源地
位于潍坊市寒亭区寒亭街道,既是木版年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潍坊风筝的主要产地。村民“农忙种田,风筝、年画干农闲。”据杨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初,始祖由四川梓潼县迁潍县下店村,俗称下边。因下边村距浞河太近,常遭水灾,1568年始,为避水患陆续迁到下边村以西的高埠下立村,以姓氏取名为西杨家埠。
山西街村:历史最悠久古村
早在春秋战国时,泰安大汶口便形成重要古镇。康熙六次南巡均经此落脚休息,乾隆南巡时在此住宿二次。山西街是随着明代古石桥建成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500年历史。1567年明石桥建成后,街上逐渐出现了大量居民、店铺、旅店、手工作坊等设施。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山西商人以敏锐的眼光,看好这条发财之道,在石桥沿北街建起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山西会馆。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