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舌尖上的浪漫理想:人民公社“大食堂”

2013-05-20 10:16 未知/ 解永敏 /

 

  如今似乎步入吃的时代,人们越吃越精细,越吃越华丽。走出了最初的粗放式吃喝,变异到了吃装修、吃软包、吃VIP、吃总统套、吃异国风情、吃小资情调……

  事物都有其两重性。吃到一定程度,人们又变着法的走“回头路”,开始怀念当初的人。随便走过一处像样点的城市,总能看到挂有各种“大食堂”招牌的餐厅,而且选址不张扬,消费也公道,“食堂文化”又在新时代遍地开花。

  其实,三面红旗下的人民公社或许已经太遥远,但那里有过希望,有过绝望,也有过生命边缘上的苦苦挣扎。那段时光,给无数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子吃饭

  有人曾经这样问我:“你吃过当初的‘大食堂’吗?”

  我说:“吃过,但那时尚小,没有记忆。”

  人民公社“大食堂”转眼过去了50多年,应该说那是一种浪漫。农民吃饭不要钱,每月还有零花钱。不准任何人私自生火做饭,发现有人生火做饭就有监督的民兵冲进屋里,不管野菜什么的,连锅一起端走。当时,走遍全国不带钱都可以在任何一家公共食堂吃饭。农民们肚皮一放开,生产热情十分高涨,完全是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于是,“舌尖上的浪漫理想”促动着许多人振臂高呼:共产主义实现了!

  据悉,“大食堂”是随着人民公社建立起来的。人民公社化初期,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提出:“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是共产主义的体现。《人民日报》也发表文章称:通过公社化,将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虽然,当时还不能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但农村成为像军队一样的组织,像工人一样的生产还是能办得到。

  我老家是齐河县赵牛河边上的一个小村。那时,村子里的大老粗党支部书记就说过一句话:“共产主义实现了,美帝国主义完蛋了,我们天天能够吃饱饭了。”

  如今,那位党支部书记已经去世多年,但他说过的这句话,依然被变换着花样吃饭的村人们当作茶余饭后的笑谈。大家最喜欢笑谈的是党支部书记当年在“大食堂”里的慷慨激昂。“大食堂”是吃饭的地方,也是开会的地方,吃饭和开会经常同时进行。一次,党支部书记给端着饭碗吃饭的村人们讲了一下“国际国内形势”。他说目前国际形势一片大好,美帝国主义的飞机飞到越南100架,让我们的大炮一炮打下70架,剩下30架不够一炮,也就让它们回去了;国内形势同样一片大好,北京大马路上是车马行人往右边走……

  回村采访吃过“大食堂”的老人,有的说党支部书记是端着饭碗开的会,也有的说党支部书记每开一次会,大家都会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子吃饭。当时村子里的墙壁上到处写着这样的口号:“拾年超过英国,拾五年赶上美国!”“大干快上,人定胜天!”“战天斗地,创造人间奇迹……”

  这,就是人民公社“大食堂”留给村人们的记忆。

  不可谓不深刻,也不可谓不浪漫。

  人民公社“大食堂”初期,上级曾提出“粮食吃不完怎么办”的问题,并对此无比忧虑。下面的干部群众也就不再把粮食当回事,许多人认为共产主义都实现了,从此将无忧无虑,有吃有喝。粮食,也就不再是问题。于是,有的孩子不知好歹,有时会把吃不完的馒头“打仗伙”。农民们生产热情当然高涨,常常白工夜战。但由于大炼钢铁运动日渐热火,强壮劳力“上了山”,后来成熟的庄稼烂在了地里。又由于大炼钢铁,多年仓库积累被吃空,加上虚报浮夸,声称粮食生产不断丰收,国家加大征购任务,粮食便紧张起来。

  后来,有些食堂连续几天开不起伙。再后来,人民公社“大食堂”每人每天平均三两玉米面,只有每顿加野菜搅成面糊汤,每人一顿一汤瓢,一天两顿……

  “大食堂”演绎出“吃的形式”

  “后来,‘大食堂’撤销了,代之的是‘大锅饭’,生产队里的社员每天记工分,工厂里的工人每天磨洋工。这可不得了,国家没发展,生活没改善,从上到下穷了几十年。”原德州地区一位退休干部告诉《齐鲁周刊》记者,三年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当时的浪漫理想密不可分。“什么事过了头,是要受报复的。”

  过头的当然不仅仅是“大食堂”,还有从上到下延续多年的“大锅饭”。

  1949年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个个欢天喜地,在自己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希望获得好收成。但好景不长,农民的土地后来被收归集体所有,挂的是一个人人都有的空名,其实是人人没有的实际。

  这同样来自人民公社。河南省遂平县查岈山人民公社,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人民公社。当年一颗震惊全国并把浮夸风推向巅峰的小麦“卫星”,使得3个月就有30万人前去朝拜,它的“人民公社简章”,成为指导全国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文件,可谓“风光无限”。

  “现在很少有人记得过去那些事,但却记住了那种‘吃的形式’,在吃中大家都是平民,不分阶层。”原德州地区那位退休干部十分不愿意回忆当年,但说起那种“吃的形式”,他内心里却充满怀旧感。他说那样“吃了几年”,发热的头脑终于冷静下来。从中央到地方,开始深入实际,实事求是,看到了从以前各种汇报材料中看不到的真实,听到了群众要求取消供给制、解散公共食堂的强烈呼声,各级也深切感受到了公共食堂问题的严重性。一直到1978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村改革真正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不可否认,越传统的东西可能越时尚,怀旧就像流行的唐装和儿时听过的老歌,在人们心中有一种永远诉说不完的情结。老年人觉得怀旧,年轻人觉得时尚,外国人觉得很中国。“吃的形式”变成一种文化,比如老北京“大食堂”,端着饭碗感受二胡京剧和前门情思;浙江“大食堂”,仿佛融进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而孔家“大食堂”,则充溢出“三纲无常”的道德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