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五光十色说名媛

2013-03-30 09:24 未知/ □阿灿 /

 

  “名媛”,不单单是八卦,或者茶余饭后的谈资,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现象。陈丹青、章诒和、程乃珊、白先勇们眼中的名媛,是怎样的一种精神气质?

 

  陈丹青:我们是在一片荒凉上建立名媛格调

  “有教养的女子,有资望的名媛,没有一个毕业于培训班。毕加索的女儿是名媛,第一她爹是毕加索,第二还因为毕加索是她爹。她从小出入的圈子,见到的人都是雅人、奇人、人精。传统时代的教育主要是宗法教育,我们在文学史中多次发现,好几位大师幼年的教养来自目不识丁的祖母、奶妈、家丁和仆人……

  我是学画的,在1900年前后,毕加索这一代人起来了,他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口号“打倒品位,打倒美学”,再往毕加索后面,达达派起来说:“烧掉全世界的博物馆、烧掉美术馆。”他有的是博物馆可以烧,而我们有什么博物馆可以烧?

  时尚也是这个意思,中国有的是俊男美女。可是有一个没有——就是所谓名媛。 西方时尚界有那么固定的几个名媛,任何宫殿,美术馆里,时装发布会或上流社会里的PARTY,人家看的不是模特穿什么,是看这几个名媛。咱们这个社会不要说没有名媛了,就是模特走出来我看都很自卑,毫无内容的一张脸。我又非常高兴地看到中国所有这些劳什子的东西:每次看完时装表演,我会觉得:“太好了!赶紧让它发生。”

  我觉得我们整体上还是一个没有教养的人群,至少在精神上还没有脱贫,在生活习惯上,所谓文化上完全没有脱贫的一个国家,大家其实都一样。

  程乃珊:“名媛”可以作为“民国范儿”“贵族气质”的代名词

  程乃珊的畅销书《上海Lady》的最后一章叫《上海名媛》。被广为引用。

  程乃珊的名媛门槛很高,必须要有三大件:1、名门之女;2、才貌双全;3、对社会对女界有贡献。后者又是重中之重。就拿陆小曼来说,出生、品貌自不用说,程乃珊的书中认为陆小曼敢于离婚追求爱情,而追求爱情是“中国名媛投向时代的开幕式”。不过书里最被推崇的还是一位叫李霞卿的名媛,她作为中国第一个女飞行员,投入到抗日募捐中。

  程乃珊认为“人们通常将名媛混同交际花,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交际花只是以编结关系网供自己过体面又张扬和阔绰的讲究排场的生活而游刃有余在异性间,她们对社会仍是冷漠和麻木的。” 不少人都写文章谈到真名媛和假名媛的问题,大抵也就是程乃珊笔下名媛和交际花的区别。

  白先勇:没有文化根基,便不可能有名媛

  在我小的时候,讲人最难听的一句话就是:没家教。其实我觉得旧道德就是讲做人的道理,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些是要守住的。台湾文化好的地方在于既有传统的继承,又加入了西方的开明思想,有开阔的视野。这是一个很好的对接。

  从五四运动之后开始,各地的新思潮层出不穷,比如女性解放,连我母亲在广西这种地方也会跟着学生一起游行,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还有电影、戏剧等,比如周璇、白光等。她们的歌经过香港,传到台湾,在台湾得以保存与创新,还是那种基调。后来才有了邓丽君,她的歌里面有种让人怀念的温情,这是人情的一部分。而台湾现在也恰恰是极讲究人情的地方。这都会引起内心的一种共鸣或向往。

  林徽因、陆小曼、张爱玲,还有张充和等张家四姐妹,她们一方面是接受新思想的新女性,一方面又继承传统,琴棋书画都非常了得。这才是真正的名媛,又有修养,又有容貌,出身又好。

  可是后来为什么就没有了?人们修养差了,断掉了,比如琴棋书画。现在最可惜的就是丢了这些文化方面的教育。我们为什么不能编写一本《中华文明史》?为什么不能把书法、山水画、京剧、昆曲、笙箫、短笛、雕塑、陶瓷等,引入现有教育体系?为什么一定要学钢琴?就算我们有郎朗和李云迪,那也是按西方标准培养的,真正的大师还是在西方。

  章诒和:“名媛也许就在一场中规中矩的晚餐中”

  章诒和在《最后的贵族》里曾这样描摹她心目中的名媛、康有为的70岁的女儿康同璧:那时康同璧站在由梅兰芳送给章诒和家里的8株梅花前久久不愿离去,“她身着青色暗花软缎通袖旗袍,那袍边、领口、袖口都压镶着三分宽的滚花锦边。系在脖子上的淡紫褐色丝巾和胸前的肉色珊瑚别针,在阳光折射下似一道流波,平添出几许生动之气。”

  康同璧英文好,诗词好,绘画好,是康有为最疼爱的女儿。当年她19岁只身翻越大吉岭去寻流亡在印度的父亲,因此被毛泽东赞叹为“支那第一人”。在困难时期,康同璧有一次许诺请章诒和吃一顿西餐,为了这顿西餐,康同璧的女儿准备了一个星期,且不说那个时代菜肴难得,只说康家西餐餐桌上的礼仪,即使是在那样的时代环境下,也要一丝不苟地讲规矩。穿着正式的晚宴服装,每吃一道菜就换一个盘子。在一场中规中矩的西餐中体现了她正统的西式教育背景,也是家学渊源的表现。

  但在几十年后衣香鬓影、豪宅满天的京城,章诒和却说:“北京的四合院都应该拆掉,现在的人不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