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路:我们拥有怎样的心灵,便交给孩子怎样的童年
前所未有的国产动画电影集中上映,却遭遇前所未有的惨淡票房的集体性“露短”。国产动画电影在经历短暂的“喜羊羊”大冒进之后,再次跌入谷底。
为什么,国产动画拿不出好看的作品来?家长、业内人士、政府官员都在追寻这个仍然无解的答案。到底,国产动画病在何处?谁该为还在继续增加的粗制滥造的作品负责?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了知名动画导演高路。
动画的核心:怎样说故事和怎样说好故事
《齐鲁周刊》:目前很多国产动画在制作理念上落后于观众意识,很多人认为动画片就是给小孩看的,针对这一现象你怎么看?
高路:动画是现代电影艺术的起源,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已经有120多年的历史,它的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审美、价值取向和受众群体本来就不应该仅局限于儿童,更不应该被非专业人士冠上“低幼化”的帽子。当前的国产动画,缺乏丰富的文化内涵,呈现出一种“肤浅弱智”的状态,这与我国的文化艺术管理者以及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的价值观有很大联系。任何艺术形式要感染观众,都需要做到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传递。动画做为一门视听艺术,最重要的手段和第一要素就是通过故事,即怎样说故事和怎样说好故事,没有好故事就不可能有好的内涵。
《齐鲁周刊》:动画归根结底是成人的艺术,背后是成人的思维,成人思维又是时代环境与精神的折射。通过动画是否也能展现时代变迁?
高路:当然。动画技术手段的进步,表现手法的进步,题材和价值观的取向,艺术形式和审美口味的变化,都能够在动画这门艺术形式上展现出时代的脉络和精神。
《齐鲁周刊》:为什么80年代的动画片深受好评,而现在国内却几乎没有一部受到普遍好评的动画作品?
高路: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制作了一系列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特殊工艺的动画片。1978年改革开放,相关部门对文化的产业属性认识不够清晰,对动画产业扶持和保护的力度也不够,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海外动画蜂拥而至,冲击了中国的动画市场,人才相继流失。如今的中国动画是一个没有历史传承和学派体系的领域,急功近利、投机取巧,成为了一种敛财和生存的手段,很难出现优秀的作品。
动画是商品,但它首先必须是艺术
《齐鲁周刊》:过去很多国产动画伤了观众的心,我们是在为国产动画的“原罪”买单。长久以来,影院和观众已经对美日动漫形成了依赖,存在思维惯性:“国产动画片就是不好看”。这种现象如何才能扭转?
高路:美日动漫能够风靡全球,除了先进的影视制作技术,更重要的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核、广泛的故事范围,能适合更多年龄层次的观众需求。动画是商品,但它首先必须是艺术,如果在艺术上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它就是个没有价值的商品。国家也应该进一步开放文化、思想,艺术领域,鼓励和资助优秀的艺术动画和独立动画创作,从基本面上丰富国产动画的创作内容和创作手段,积石成山。
《齐鲁周刊》:在你看来,完美的国产动画片应该长什么样?
高路:我个人认为,完美的国产动画应该是这样的:具有创造力,叙事结构完整,世界观和故事逻辑缜密,不脱离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和生存状态,接地气,无明显的模仿痕迹,拍摄手法专业,高品质审美,制作精良,衍生产业链完整。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