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的“中国之问”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中国传统动画片中的唯美叙事,被好莱坞动画片轻松打败,反过头来席卷中国。十几年来,国人一直在反思,而反思之后呢?痛定之后不一定思痛,对于动画片民族化与其终极意义的思考,还将继续下去。
熊猫“东游记”
“功夫熊猫”牵手妹子大跳江南Style,“功夫熊猫”教你做地道川味年夜饭,“功夫熊猫”儿童剧上演……虽然熊猫一直是中国的标志,但它从未像今天这样,以商业的名义持续火热。
更大的动作是,熊猫阿宝拖家带口,从荧幕一路“出走”到上海的黄浦江畔安家落户。
作为迄今为止投资规模最大的中外文化合作交流投资项目之一,“东方梦工厂”于2012年8月7日正式宣布定址上海徐汇滨江。
这一总投资超过200亿元人民币的项目将由两个业务板块构成,一是影视产品及其衍生产业,二是位于徐汇滨江的大型都市文化集聚区——“梦中心”。
2016年,东方梦工厂与美国梦工厂联合出品的《功夫熊猫3》将在此诞生。在“梦中心”的“功夫熊猫主题馆”,你还可以看到阿宝和他的伙伴们舞刀弄枪,上演一出出妙趣横生的舞台剧。
阿宝出师大捷,熊猫俨然已成为梦工厂的吉祥物。一只熊猫端坐月亮之上,垂钓梦想,这便是新鲜出炉的东方梦工厂标识。
2008年,梦工厂CEO卡森博格宣称“《功夫熊猫》是好莱坞写给中国的一封情书”,3年后梦工厂又拿着“情书”来了,继续吸走中国人的热情和金钱。
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说,如果美国人不用熊猫,而用美洲豹,中国观众可能不大会接受,即使利用熊猫,如果单纯地只顾着灌输过多的美国思想,我们可能也会觉得不好看。
“但美国人巧妙地把‘熊猫’变成了商品,我们就接受了。”赵少华说,“就像可口可乐,这种饮料生产成本很低,卖的时候不便宜,靠的是什么,是文化,文化融合品牌,让喝可乐成为一种生活。”
人生的终极三问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走向何方?
古希腊哲学说:“认识你自己”,具体来说就是关于“我”的三大提问,也是三大哲学思考。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而来,渴望扬升而去。
而此时,这不是成龙在港片《我是谁》中的台词,而是好莱坞熊猫阿宝的困惑。
一只熊猫,他的爸爸为什么是一只鹅?这问题最简单、也容易想到的答案就是收养。阿宝所谓的身世之谜也确实如此。在这种情况下,编剧仍然把这个人人都能猜到的谜题,设定为全片最大的悬念,并且在续集开始不久就亮出底牌:他是鹅爸捡来的,灭门仇人是孔雀沈王爷。
对导演约翰·斯蒂文森来说,他喜欢“武侠”,更甚于“功夫”,因为它神秘、英雄主义的一面。他花了很多年研究中国画、建筑、雕刻和功夫电影,尤其迷恋《卧虎藏龙》与《功夫》,这或许可以解释《功夫熊猫》在无厘头的整体气氛中竟带着某种飘逸的气质。
阿宝被封为神龙大侠,受赐神龙宝卷,打开来是白纸一张,反映出他的面孔而已,使他悟到功夫的终极境界是对自己有信心。一纸空白有点禅味,灵感来自慧能的“本来无一物”,背后的讯息却是美国式的大书特书“自我”。但果真有那么大 文化差异吗?
慧能也用论“无”夺得南禅掌门人的权位。
上世纪70年代李小龙正当红的时候,美国年轻人在星期六早间电视节目中看过太多类似的廉价香港功夫片。如今少年老去,但仍能从熊猫阿宝滑稽打斗的桥段中辨认出当年的痕迹和节奏,包子、筷子、面条、高跷都曾是成龙练武或决斗时的经典道具,只不过由熊猫和雪豹耍来,别有一番视觉上的新鲜趣味。
叶檀:“抑制房产热才能产生中国的功夫熊猫”
花木兰曾让国人“花容失色”,熊猫又让我们玩起了“躲猫猫”。
从1998年迪斯尼拍摄《花木兰》到2008年梦工厂拍摄《功夫熊猫》,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动漫也奋斗了十多年,但今天我们看到的结果,似乎仍然让人感到失望。
与《功夫熊猫》不同的是,很多国产动画片,在选材上过于偏向历史故事、民族传说与神话,继承传统文化与敞开胸襟接受世界各民族文化,面向国际选材的矛盾始终没有解决好。缺少美国动画中的“美国梦”——小人物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实现理想。对传达普世价值观如乐观、进取、自强、个性自由等不充分。
而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数量却惊人,虽然国家承认的只有1300个,但实际上估计13000个都不止。财经作家叶檀就指出:“抑制房产热才能产生中国的功夫熊猫。”
叶檀说:“看看,如此折腾,出产的文化产品影响力还不如一只“功夫熊猫”,圈地却已遍及大江南北。越圈,文化原创力越弱,因为所有的精神都集聚于土地收益,只要土地收益能够翻番,影视的亏损就可一笑了之。”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