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山东武林百年史

2013-01-27 09:18 未知/ 顾玉雪 /

  不久前热映的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选取了民国初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以咏春拳、八卦掌、八极拳和形意拳四大拳种为基本脉络,描绘了一幅民国武林地图。门派之争、辈分排名、民族大义以及中国人的面子,都在这幅地图中展露出来。

  《一代宗师》这部电影,其实是武人和武艺的一曲挽歌。

  晚清至民国,在“嗜酒尚武”的文化腹地山东,从庚子年发轫于山东冠县拳师赵三多的义和团运动,到青帮大佬张锦湖纵横整个军政界的啸聚武林,我们截取山东武人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大历史中的小片段,试图去读懂一代宗师们的时代选择和宿命……

  这些读报都困难的武人,承载的也许不仅仅是以“信”、“义”和“民族大义”为核心的“武人文相”,更是已经逝去的中国人的情怀。

  影片中有句台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如今的中国大地上,还有谁在做着这样的事情? (本专题12-23页)

  人人都是“二哥”:

  山东人的“尚武”精神

  银幕上的金楼和高手,民国范儿十足的台词,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将人们带回了那个时代的武林和江湖。

  中国武术的两个高潮一个在唐朝,一个在民国。唐朝基本人人都会功夫,但没有人练拳,器械在那时到达了一个高峰,包括李白都自诩只要你给钱,我就能替你杀人,他的强项是剑术:“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明明白白地强调:自少年时,他就开始学剑。为了学剑术,提高武艺,李白还专门到山东,拜裴旻为师,裴旻是当时的龙华军使,大唐公认的第一高手。

  作为孔孟的故乡和儒学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山东的民风就以温厚知礼而著称。

  但这并不代表山东人“重文轻武”:“武圣人”孙武自不必言,历史上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身材魁梧,骁勇善战,以军功升为陬邑大夫。《史记》、《左传》都记载了齐鲁“夹谷之会”,成为兵法上经典战例。

  山东人有尚武情怀,晏婴只轻轻地用两个桃子,便杀死了三位驰骋疆场的勇士;穷困潦倒的冯谖去投靠孟尝君时,还不忘随身携带着一把用草绳缠着的没匣子的秃剑。

  明清两代,山东运河区域好汉辈出,民风剽悍。从公元之初的绿林赤眉起义,到唐代贩盐首领黄巢起义,再到水浒好汉们梁山造反,这一带总是与秘密宗教、习武结社和官逼民反的历史现象纠结在一起。

  自隋唐以后,北方由于战乱频仍,灾荒不断,农业生产环境日益恶化,元朝末年,鲁西一带已是 “但见荆棘丛,白骨翳寒箨”。随之而来的几十年战争,更给北方经济带来摧残。明初,山东东昌几乎成了无人区,以致洪武年间成为明政府移入人口最多的地区。

  长期的血与火的磨砺和几置死地的困厄中,孔孟之乡的敦厚温雅被愈来愈浓重的刚武之风所取代。

  北宋后期,鲁西一带相继爆发的宋江、王伦、王则起义就使山东人以勇敢好武名闻天下,到明清时期这种名声越来越大,在19世纪,连西方人都了解了山东人“好武”和“好义”的秉性。因此,这里在统治者眼中成了“盗匪的王国”,在西方人眼中则是典型的罗宾汉地区,劫富济贫的水浒英雄们选择这里为根据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从科举的角度来看,山东尚武的倾向也是十分明显的。明清山东运河区域共产生出1 1位状元,其中有半数为武状元,这样的文、武状元之比在全国是罕见的;同时鲁西地区还产生了数量众多的武举人,这一带武举与文举的比例不仅高于山东省的平均数字,恐怕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的。

  一代宗师:

  山东武林“清明上河图”

  明清近六百年的民间禁武,老百姓很难知道兵器的用法。于是清末军事力量最弱的时候迎来了拳术的发展高峰。

  山东人武艺在身,又轻生死,重然诺,于是,这一带成了镖师、拳手和绿林好汉的摇篮,小说《水浒传》中那些家喻户晓的英雄好汉自不必说,即便在明清时期的城镇中,临清、聊城等地的拳师、镖行也名闻南北,经山东运河南来北往的富商巨宦,大多愿意在这些地方雇佣镖师。

  从明朝起,临清就是北方最大的集散码头,临清的镖师以勇猛著称,他们“有马有步”,共百余名,以精骑射、骁勇力“称最天下”,主要护送三行货物、金钱南北往来,暴徒不敢相犯。清朝,聊城的镖师其武艺之高强,也是诵于众口的话题,其中以清末笔记《聊摄丛谈》所记东昌窦家镖行窦小姑的故事最为典型。

  类似的侠义故事在明清文人笔记小说中还可找到许多,如《清稗类钞》记有德州女尼以剑术夜斩盗发与耳;山东少妇与小儿力大无比,震服拳师;王遂客京师,以力大著神勇之名;郯城奇丐阎老六为主人御盗。

  又如《客窗闲话》载山东镖师之女孙壮姑,身怀绝技,一人护送主人夫妇及财富经山东运河南返,《十叶野闻》中也记载了客居京师的南中镖师蔡氏兄弟护送显宦回苏州,在山东境内遇一文弱少年,因烟酒相谐,少年夜间为拒盗数十人的故事。

  以上这些记载都十分生动地刻画了明清时期山东运河沿岸的镖师、侠女、奇丐、贩夫及绿林豪杰的高超武艺和过人胆识。

  这些记载,也许经过了文人雅士的笔墨润色,多少有些溢美和夸张,但鲁西民间,男女老幼普遍习武艺、善拳脚确是不争的事实。正是基于此,清代后期,这一带才成为大刀会、义和拳、红灯照的故乡。

  山东运河民间的尚武之风,直到民国年间,仍很兴盛,并涌现出赫赫有名的武林高手。如济宁人蔡桂勤,19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在上海数次击败外国拳手的挑战,为抗战时期的中国人大长了志气。其子蔡江苏十四岁便在沪上登台打擂,降伏俄国拳手马克洛夫,一时大快人心。又如冠县张英振(1896—1977),出生于世代查拳之家,一生百数次与中外高手较量,胜多输少,名震南北,被誉为“查拳名师”。

  在民间,像蔡桂勤、张英振这样的武林名家有很多。也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山东运河区域的民间刚武之气才能源远流长。

  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济宁、聊城、梁山、郓城等地城乡,依然保持着冬闲时三五成群、习拳弄枪的习惯。即便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这一带崇尚武力的余波似乎还在下层民间涌动。遍地而设的武术学校,就是这种习俗存在的实证。

  大时代的选择与宿命:最后一批理想主义者的江湖情怀

  在武侠的世界里,有几个基本的立场是一定要坚守的:江湖道义、朋友情义、个人信义 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一个“义”字。

  晚清至民国,从庚子年发轫于山东冠县拳师赵三多的义和团运动,到青帮大佬张锦湖纵横整个军政界的啸聚武林,山东武林界在辛亥革命、临城劫车案、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这些历史大事件下,承载的不仅仅是以“信”、“义”和“民族大义”为核心的处事理念。

  “武林”一词,是鲁迅的学生宫白羽发明的,“林”指的是高档文化沙龙,如词林、琴林。民国的武人是社会名流,地位远高于明清时期,所以他把武行变成了武林。

  这些读报都困难的武术家完成了文人该做的事,对道义的坚守、对规矩的传承、待人接物的风范,崇尚“武人文相”。《一代宗师》的价值观就是把已经逝去的中国人的情怀打出来,让现在人看到过去人精神情怀的高度和强度。

  北方宗师当时集体南下,一是国民政府时期全国大建武馆,武师和镖局大都集中在北方,火车和轮船的出现令交通便捷,大量武师失业就到南方任教;第二次是1949年,那时的拳师大多跟军阀军队有关,不同拳系因为不同背景,有些南下到了香港或者去往海外。1949年后,当时有“地富反坏右”,练武的人被归结到流氓、打架斗殴、帮凶。香港就变成了传武学的薪火之地,于是出现一条街上都是武馆的景象,很多武术的薪火都在那时慢慢燃起。后来咏春拳、南拳等传出国外,也是李小龙依靠香港为跳板而慢慢走出去的。

  时代变迁让武林逐渐逝去,曾经叱咤风云的高手,最终也只能接受这种变化。即使叶问,同样要忍着丧女之痛,要流浪香港;而出场不多的“一线天”张震,更是只能安心做起理发师。

  他们是最后一批理想主义者,是曾在中国的土地上执着地寻找过游侠儿的唐·吉诃德,是尚未成型便已转型的嬉皮士, 武侠的魅力不单是因为它营造了一片刀光剑影、虎踞龙盘的江湖世界,出没着众多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

  今天看来,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人颇可自豪的精神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