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本:一所山东大学的九年“性教育”
2004年初,山东大学继开设《大学生性健康修养》之后,又出台了允许在校生结婚的规定,又因为其多年来一直坚持的“防艾行动”,于是在这样的机制下运行九年的校园无疑成为一个有研究价值的样本。近日,本刊记者针对“性教育”对山东大学进行了相关调查。
120个人的课堂“性教育”
2012年11月,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2012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评审结果,山东大学申报的《大学生性健康修养》等20门课程被评定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此课程为山大医学院马保华教授主持,而这门课程已经开设了将近九年。
2004年2月14日,山东大学在山东省高校第一个开设任选课程《大学生性健康修养》,性健康修养正式步入大学课堂。由于人数限定,全校19个学院的120名学生选了这门课。大学生们反映,这门课程开得非常及时,可以解除身体和精神上经常遇到的许多困惑。之后一段时间,性健康修养在大学校园形成了一个不小的冲击波,性知识、性道德、心理健康、人的成长……
“因为无知,所以神秘,所以好奇,所以想了解,想弄清楚性是怎么回事。《大学生性健康修养》给了我们答案。开始时,我们几个女生是鼓起了勇气才选了这门课,因为性被人们认为是羞于说出口的。然而坐在教室里听课的是大学生,授课的是教授,才知道自己的无知,才知道选这门课接受教育的正确与必要。”
当时的一位护理学院在校女生感叹说。
“《大学生性健康修养》课程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要求学生在生理、心理与社会之间逐渐达到协调状态,弥补性健康知识的贫乏;同时,倡导大学生加强性健康修养,养成健康的性观念,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素质,以良好心理状态去适应社会。”谈到开设这门课的初衷,马保华如是说,要改变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性观念中不正确的部分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课堂这个窗口,让健康性知识的阳光在大学校园里闪耀。
“这门课不仅让我们学到了人的生殖系统的结构知识,知道了从受精到婴儿这一人体发生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态度去看待‘性’,正确地认识‘性’,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学会保护自己,以坦然的心态、正确的观念去面对‘性’,这对我们一生都很重要。”如今走上工作岗位的一位山大毕业生说。
全国首个允许在校生结婚的大学
在开设《大学生性健康修养》3天后,2004年2月17日,山东大学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山东大学关于在校学生结婚和申请生育的暂行规定》,确定山东大学的在校学生可以结婚生育,引起了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这在全国是第一家。”山东大学卫生与健康服务中心主任赵增科说。
时隔三年之后,山东大学再出新举措,将暂行规定中一些不太合理的规定作了修正,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暂行规定曾明确规定,已婚女生要求生育一胎的,必须办理第二年的《计划生育服务手册》后,方可怀孕生育。新规定将其修正为,经批准生育的女生可在怀孕后三个月内,办理《计划生育服务手册》,纳入学校已婚育龄妇女管理系统,进行怀孕生育全程的跟踪管理服务。
新规定的亮点还在于,明确规定了新生入学时已怀孕者,应暂缓入学,可保留入学资格一年,这在以往的新生入学历史中是没有的。
“学校作出这个规定,也并不一定就会有很多学生结婚生子,但结婚生子是学生的权利,他们可以放弃这个权利,但不能被剥夺这个权利,学校的这个规定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赵增科说,“据我所知,规定颁布后,还没有一例本科生在校结婚的案例。”
“防艾第一人”的山大印记
同样是在2004年,山东大学红十字会邀请“防艾第一人”高耀洁教授到山东大学演讲。当时她作了《中国艾滋病传播现状与忧思》的报告,并展示了大量艾滋病人和艾滋孤儿的图片,希望人们消除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当时高耀洁在现场一再强调:“艾滋病也是病,艾滋病人也是人”,希望大学生要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消除社会对艾滋病的误解和歧视,多关怀帮助艾滋病患者及艾滋遗孤。
“关于艾滋病预防,山大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我们从2001年起,新生入学时就发放预防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处方,发放率达100%;还在学生比较密集的宿舍、餐厅的宣传栏张贴宣传预防艾滋病的宣传张贴画,在图书馆、校医院等位置摆放展板对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赵增科说。
除此之外,山大每年12月1日都会开展“防艾行动”。“山大早在2004年就制订了《山东大学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预防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山大预防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具体方案。多年来,山东大学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广播、电视、校报等媒体宣传教育的功能,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师生员工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掌握预防知识和方法,倡导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赵增科介绍说。
■ 相关链接
济南九中:白岩松与他的“青爱小屋”
“什么是爱情?如何看待青春期的爱情?”
“如何看待男女生的性行为?”
这是济南九中教师石建军在“青爱小屋”里和学生们讨论的话题。
2010年8月20日,石建军参加了中国青爱工程五年经验交流会上,在这次会议上,九中成为山东中小学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青爱小屋”授牌学校。
青艾工程,全称“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于2006年12月23日正式启动。“通过挂牌援建‘青艾小屋’(平均五万元一间,可命名),开展大面积、规模化、系统性的艾滋病防治教育、性健康教育、感恩教育,并对艾滋病患儿、艾滋病孤儿进行多种形式的救助”。
形象代言人白岩松曾说,“我主张把青艾工程改成青爱工程。”
据统计,近年来中国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的比率上升很快,并且主要感染途径已经由母婴传播变成性传播。2007年9月2日,中央电视台录制“春暖2007青艾工程大型公益节目”,白岩松是主持人。在录制节目前,全国第一家青艾小屋,辽宁省抚顺二中白云阁老师请白岩松为其小屋题词,白岩松写了四个字:“以爱抗艾”。这间小屋,是白岩松捐款两万元援建的,故以“白岩松”命名。
“应该把青爱工程,变成爱的教育。应该教授爱的心理、爱的方法、爱的安全。”他说,“中国青少年的教育当中,爱的教育一直是个空缺。”
在济南九中,设立心理服务室及“悄悄话”信箱是“爱的教育”的载体之一。
心理咨询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是咨询老师要理解信任学生,遵循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如此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做到“防患于未然,治病于萌芽”。而无论同学们有什么想法,都可以通过“悄悄话”信箱告诉老师,避免了学生面对教师的畏惧感,教师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引导、疏导、解决了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
■延伸阅读
“性教育”现代愚公录
□ 锦鑫
李银河:中国几十年的反性禁欲氛围是开展性教育的主要障碍
针对青少年性教育,李银河说,性健康教育并非守贞教育,而是要有性权利意识和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比如,幼儿园男女厕不分是中国几十年来约定俗成的。针对这个问题,李银河认为性教育并非要隔离,3-6岁的孩子可以告诉他们人分为男、女,为以后的性教育打下基础。到小学时根据孩子的好奇心告诉他们相关知识。告诉他们男、女生没有等级高低之分。不要让孩子感觉性的恐怖、神秘。不要骗孩子,而要作为科学知识来讲。
郑渊洁:性和吃饭、喝水是一样的事情
郑渊洁表示,自己小时候没有接受过性教育,在这方面完全是不懂,直到他17岁当兵时第一次遗精,当时特别慌张,以为自己得了绝症,赶紧找辅导员请假,结果指导员知道后把这件事情传了出去,结果一个部队上千号人全都知道了,弄得自己很尴尬,所以后来就特想让孩子早点科学的知道这些事情。
郑渊洁在采访中表示,作为父母对孩子应及早进行性教育,不应该超过三岁。三岁的孩子正是发萌的时候,对很多事情要找到答案,这时他还没对性产生兴趣,你告诉他,他会认为性和吃饭、喝水是一样的事情,因为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没完没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方刚们的天赋“性”权论:中国孩子可以学会变态的奥数,不能学会自己的身体自主权?
近年来,“校园 ‘门’”事件频发。社会学博士方刚表示:“目前中国青少年接受的性教育,无论是来自家长的,还是来自学校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守贞教育,它完全漠视和否定了青少年的性好奇、性冲动,试图把青少年放在一个性真空的环境中。但事实上,守贞教育已经不符合青少年的现状了,相反还激发了他们的反叛心理。 ”
方刚的性教育著作《性权和性别平等:学校性教育的新理念与新方法》特别强调了性人权,特别是青少年的性权利。他说,学校性教育应该:“是保护而不是禁止,是给与而不是剥夺,是赋权而不是夺权。”
有人说未成年人不懂得性的自我保护,对此,方刚反问:中国孩子可以学会变态的奥数,不能学会自己的身体自主权?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