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关怀与新二十四孝
当失智老人将自己与世界隔绝开来,如何为两个世界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就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而我们现在能做的除了探索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良方外,更多的应该是给这些老人以关爱——关爱他们就是关爱我们自己。
当个体家庭、媒体、社会、国家等方方面面都能承担起对老人的责任时,失智老人才可能有尊严的走过生命的终点。
山东大学SIEF团队“岁月的印记”孤独世界里的“孤独”公益
19岁的大二学生杨依柳决定拍一个关于老年痴呆病人的纪录片。
之前她曾经耳闻目睹过邻居或朋友的父母得病的情形,以及由于不理解而被撕裂的家庭,她想把这些故事讲给人们。
“昨日的音容笑貌转瞬化作平淡记忆,然后,他们就和这个世界再也没有交流,把自己永远封锁在生命中的某几个点上。”杨依柳说,“他们没有得老年痴呆,他们只是忘记了那些故事。”
“内容怎么拍我都想好了,以一个孙女的旁白开场,讲述奶奶得病前后的巨大反差。然后讲述三四个真实的故事,展现那些错置的情感、替换的时空和拼贴的记忆。那种对于生活的悲凉与无奈始终贯穿其中,因为患者家属的真实生活就是这样的。”
“这其实是我们的故事。”她说,这不是别人的故事,也不遥远且与我们的生命无关。“我们都会变老,也都会生病,老及病都是公平的,它不会因为学历、经济能力而选择来与不来。”
杨依柳本来的想法是拍一个微电影,但是经过老师的指点,“纪录片更有感染力”,她决定向真实转向。
但是这个转向的代价是她远没有想到的。
杨依柳是山东大学SIEF团队“岁月的印记”的项目经理,在SIFE这个世界性的公益组织里面,每年都会组织大学生商业项目竞赛,除了要求参赛选手在各种公益领域对社会作出贡献外,更要考验各个团队的商业运作能力,这样才可以帮助各类公益事业持续进行下去。
下定决心“用心灵关爱世界”的杨依柳这一次却碰到了钉子:她可以天马行空的规划,但是实施起来却步履维艰。
“岁月的印记”项目成员刘雨萌负责寻找失智老人,但是患者家属的不理解使她遭受冷遇;拍片没有经费,杨依柳准备联系中国人寿和苏宁等大企业赞助,“在片子最后可以打上鸣谢”,但至今没有下文。
当问到准备拉多少赞助来拍片的时候,瘦弱的杨依柳想了想,说:“一千块钱吧。”
她觉得这样应该会收支平衡,因为之前他们的很多公益活动一直是成员自己掏钱举办的,这一次她想给大家补偿回来。“为了办活动,不仅是金钱方面,时间、精力等,大家付出太多了。”
在呼吁关爱老年痴呆患者方面,公益力量似乎一直非常尴尬,总是自己独木支撑着前进。
这些远远不够,来自社会力量的公益关爱显得异常干涸。
直到近日,中央电视台联合新京报等多家媒体,共同发起“关注失智老人”新闻公益行动和为“痴呆”正名问卷调查,主流媒体的加入使得这项公益事业暂时火热起来。央视的公益短片指出:老年痴呆和痴呆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病。
同内惟一一家老年“痴呆”养老院里的“怀旧”关怀
针对近日央视发起的公益活动,在给予肯定的同时,有社会学家们指出,人文关怀不能仅仅表现在更换一个名字或者空喊几句口号上,真正的关爱应该爱于心、践于行。为“老年痴呆症”更名,是刚刚迈出的第一步。
除了药物治疗,老年痴呆病人真正需要的是人文关怀式护患沟通。
位于广州市老人院内的慈慧楼,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专门收治老年痴呆病人进行专业护理的大楼。这里的医护人员与300多位痴呆老人生活在一起。
为了尽力挽回流失的生命力,康复科的医护人员,设计了多种康复方案,竭尽全力让老人尽量老去得慢一点。
在感官刺激室,有五颜六色的水果模型,香薰灯,有表面粗糙的滚轴和磨脚器。这些物件都通过刺激不同的感官,来保持老人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延缓各感官器官的退化。
每一个老人都会有一张自己的日常安排表,医护人员为他们选择乐于参加的活动,包括编织,园艺,读书,演奏乐器,做饭菜等,让老人改变闷坐、无所事事的状态,维持身体的活动能力。
在与老人们相处中,康复员们会特别注意询问老人们对过去的记忆,挖掘出老人们曾经的光辉岁月。通过回忆,老人们心灵变得充实,不再烦躁易怒。而这些充满历史感的物件,将老人们又带回自己的青少年时代。
康复员们也会经常给老人们讲述他们年轻时候的往事,他们所创立的事业,所经历的年代。邓永萍发现,这些年纪都在80岁左右的老人们记忆得最深的是抗战时期的经历。
慈慧楼专门有一间怀旧室,供老人们触摸回忆。怀旧室里,无一不是时光的痕迹。一面墙上,贴着从家属手上搜集过来的老照片,黄旧色的都是老人与家人们曾经的留影,起着“四世同堂”、“合家欢”这样的名字,还有老人们的童年时代,孩子们玩游戏的照片。
在另一面墙边,是一座老式的橱柜,上面摆放着的,也都是被时代所淘汰却是老人们熟知的物件。有老式糕点盒,老式的座摆钟,甚至还有一台缝纫机。邓永萍说,这些都是老人院的员工们出外搜罗回来的。在怀旧室,康复员们有时候会教老人们一起唱那个年代的老歌曲。
新“二十四孝”与精神赡养
当媒体人杨继红的父亲变“糊涂”时,家人并不知道,这位老人生病了。
父亲患了“阿尔茨海默症”。“我错过了父亲人生中最后的理性阶段,我非常揪心,我们对这个疾病缺乏认知,使得父亲最后的人生孤单而凄凉。”杨继红说,如果当时知道这是一种病,家人就不会错过跟老人最后的情感交流的机会。在那个阶段,他们本可以给他人生中最温暖的东西:亲人的理解和陪伴。
而近日发布的新“二十四孝”或许可以教会我们一些东西。
比起“埋儿奉母”、“弃官寻母”这些传统的“二十四孝”,新“二十四孝”包含着鲜活的时代元素,比如“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同时还包括“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标准,既时尚又不乏人文关怀。
“父母在,不远游”是农耕时代的行孝方式之一。现如今,年轻人在外求学、求职已成常事。江苏省妇联宣传部部长骆凤琴认为,“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成员流动性不断加强,势必要为‘孝’字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而“教父母学会上网”,已经成为身处外地的孩子与父母交流的一种流行方式。
与传统“二十四孝”中“行佣供母”相比,新“二十四孝”中“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变身为一种时尚的行孝方式。
另外,新“二十四孝”简单易懂。如“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是关注父母物质生活,而“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等,则是提醒子女要多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有网友认为,新“二十四孝”仍然存在着“举类难尽”的不足,人们行孝方式远不止这24个,“孝”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和潜意识当中,“二十四孝”不足以把孝道都涵盖。
此外,大部分网友感叹,不是自己不孝顺,而是受限于时间、金钱、距离等诸多因素。“我很想回家陪陪父母,但时间不允许。”
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则表示,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新“二十四孝”。“这个标准的出台能唤醒大家对孝的重视,能提醒我们更好地关心父母,这才是对新‘二十四孝’最好的理解。”
■延伸阅读
哪些人群易得老年痴呆症?
有家族史者:据统计,在患有老年性痴呆的家族中,近亲的发病率为一般人群的4倍多。研究发现,老年痴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多基因遗传,目前已发现至少有4种基因突变与老年痴呆发病有关。
孤僻者:丧偶、独居、情绪抑郁者是老年痴呆的高危人群。这些老年人与外界交流少,长期处于孤独、寂寞状态,老年痴呆的发病率会增高。
绝经者:女性老年痴呆的患病率高于男性,男女比例为7∶26,这可能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或与女性寿命比男性长有关。男性痴呆病人以血管性痴呆为多。
药物滥用者:长期大量饮酒,滥用抗焦虑药物和抗痉挛药以及镇静安眠药等,可能也与老年痴呆的发生有关。
患脑疾者:受过脑外伤者因神经细胞受到损害,有可能引起痴呆。如一些拳击运动员因头部反复受外伤,数年后痴呆的发病率较其他职业的人高,且大脑皮质会出现器质性病变。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帕金森氏病、脑肿瘤、脑炎者也易继发老年痴呆。
文化低者:有资料表明,文化程度对智力衰退有一定影响。在文盲、文化程度较低以及从事体力劳动、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群中,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