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公安“三所”
在济南公安内部,监管支队是一支鲜为人知的特殊队伍。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这里是个陌生的世界,如果不曾深入,印象永远是模糊的。中秋前夕,本刊记者深入济南市看守所、拘留所和收容教育所,探求济南公安“三所”里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制裁的是行为,保障的是人格
在一些人看来,拘留所、看守所、收教所,神秘而又令人生畏,每每看到这样的字眼,联想到的大都是一个悲惨黯淡的世界:没有阳光,没有爱,找不到温暖,是社会中黑暗的一角。
其实,不仅是老百姓,有些公安业内人士对这些地方的认识也不全面。
而今的拘留所、看守所、收教所,与过去老百姓认识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当本刊记者走进济南市看守所,发现之前所有的印象竟完全被颠覆,生活在这里的在押人员,虽然失去了自由,但他们的生命并没有失去温暖,高墙之内,依然有阳光。特别是到了中秋,那里的月亮依然很圆。
一位两年前刚到济南市公安局监管支队工作的警察向本刊记者讲述了刚到监管支队时所见到的一幕。那一天,5个在押死刑犯的刑期已到。早晨7点多,民警让他们换上干净的衣服,将他们带出来,正式宣布对他们实施死刑的决定。让这位警察惊讶的是,这些即将赴刑场的人没有他过去以为的情绪失控,甚至大小便失禁,他们听到消息后很淡定,有3个人竟然一下跪在了看守所民警面前,对他们在自己最后的人生历程中给予的尊重和帮助表示感谢,有人还喃喃地说道:“我已经没有机会了,若有来生会重新选择自己道路,但你们给予的尊重和关怀,让我一直很感激。”
曾经泯灭人性的死刑犯,在生命终点即将来临之时,仍心怀感恩,这让这位警察感动不已,也坚定了在监管支队扎实工作的信心。
济南市公安局监管支队政委隋国华告诉记者,有血糖高的在押人员,看守所还专门备有全面粉馒头,并随时观察他们的病情,及时给予治疗。济南市公安局监管支队副支队长、看守所长杨克和看守所政委赵若仁亦告诉记者:“他们的罪行有法律制裁,但我们要保证其人格。”家里有困难的在押人员,大都得到了特殊照顾。有些留所服刑在押人员家人去世,可以在民警的监管下回家奔丧。一名在押人员谈到进入看守所的感受时很动感情地对记者说:“在我曾经认为人间最阴暗的地方,却看到了温暖的阳光;在我曾经认为人间最肮脏的地方,却感受到了文明之风的吹拂。这里,是一所重塑自我、找回自我的心灵校园。”
老师·医生·亲人
每到过节,很多在押人员会因想家而情绪低落,看管民警却有家难归,甚至自己的父母有病住院也不能陪,却要陪护生了病的在押人员。
在监管支队采访,本刊记者感触最深的是每到过节,从支队长到普通民警,都和在押人员一起度过。佳节之夜,他们会搞一些娱乐活动,分发食品。“中秋节,我们的各个所长肯定会亲自给每个在押人员分发月饼、糖果,过年会煮了水饺给他们送到手里,有时甚至从下午6点一直忙到凌晨两点。”济南市公安局监管支队副支队长、看守所长杨克告诉本刊记者,看守所里管理规范,从没发生过在押人员欺负其他人员的情况,即使有的拌起口角,民警会马上赶过去制止。
据了解,济南市看守所将信息收集、查询、共享终端按照权限覆盖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和每一名民警,真正实现了监管信息主导勤务。在济南市拘留所,每个监室都安装了监控探头和对讲报警系统,每天早晨利用广播系统开展宣传教育。而在济南市收教所,由于其针对的是失足妇女,他们实施了“人性化管理温情教育”,要求民警像老师、像医生、像亲人一样对待受教学员,因此被收教同行称为“济南模式”,成为全国收教系统的著名品牌。
监管民警和其他警种有所区别,有些警种办几起案子就能立功,有些警种工作比较风光,但对监管民警来说,平时辛苦不说,不发生任何问题、不出任何事故就是最有效的工作。有些人常年甚至多年工作在同样的岗位上。有的“二进宫”、“三进宫”人员有时还会和看守民警开玩笑,说“咱们都成老熟人了,这么多年怎么光在这儿上班?”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