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不一样的月亮

2012-09-28 21:33 未知/ □本刊编辑部 /

 

 

  只有每个人的月亮完整了,我们才有完整的天空

  我们以中秋节的名义,将目光触向看守所里的死刑犯,拘留所里的被拘留者,失足妇女们的中秋望月,儿童福利院里的童趣,养老院里孤独的身影,流浪街头的修车老人,漂泊异乡的打工者,儿女离世的失独老人,望眼欲穿的留守儿童,废墟官扎营上的一轮残月……

  这是同一个月亮,这又是不一样的月亮。

  正慢慢丧失其文化内涵和魅力的中秋节,越来越商业化、利益化的月饼,以及灰蒙蒙的天空,使月亮逐渐暗淡,消失了原有的光泽。

  于是,我们寄希望于展现月亮独特的一面。

  那是一个又一个孤独的灵魂,中秋节之于他们,有欢笑有苦涩,有难以言说的痛楚,又有着让人欣慰的相互扶持。他们的孤独,也就成了我们的孤独,一个时代的孤独。

  我们试图展现月亮之下,普通人的吃喝拉撒,每一个独立的个体之于这个世界的意义。无论是死刑犯还是打架斗殴者,无论是失足妇女还是醉驾者,无论是清洁工还是流浪修车人,无论是孤儿还是老人,他们都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同一轮月亮,他们以整体的面貌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这个中秋节,我们在看守所,在拘留所,在妇教所,在福利院,在养老院,在街头巷尾,在城市的每一处废墟,在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在天空之下,在世俗之上。

  只有每个人的月亮完整了,我们才有完整的天空。

  用月亮哺育和记录文明

  你的中秋诉求是什么?

  你的人生诉求是什么?

  欧阳修的《采桑子》词曰:十年前是樽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在城市密集璀灿的灯光下,中秋的月亮还是很圆很大,但已经没有诗人吟唱得那么明亮了。

  偶尔走失,从未离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无论经历多少波折、困苦与残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寻,亘古如新。

  如同威尔杜兰特写在《世界文明史》的一段话:21世纪,我们该怎样哺育和记录文明,如何从政治的世纪、流血的世纪,回到生活的世纪,流汗的世纪。

  这就意味着,我们该怎样将头顶这轮明月转化为生活的月亮,流汗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