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普通百姓的“特供”一日

2012-08-25 17:59 未知/ □江寒秋 /

  “xx特供”、“xx专用”、“xx指定产品”……各种曾经遥不可攀的产品,如今在大大小小、真真假假的商家帮助下,飞入寻常百姓家。

  特供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受追捧的商业标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食品安全环境的恶化,而认证机构的混乱,商家的恶意误导,让特供成为了烂大街的商业标示。

  被“特供”包围的生活

  平淡无奇的清晨,摘下脸上的好视力眼贴,扫视着窗外浑浊的雾霾,你不由得多呼吸了几口美尔空气净化机送出的新鲜空气,心中瞬间有种超脱的感觉。听说中南海用的净化机是远大牌的,你心想,哪天买个回来试试,双管齐下。

  未来老泰山今儿寿辰,你穿上柒牌西服,嘴里叼袋三元牛奶,急匆匆出门奔向商场——寿礼还没准备呢。

  走进商场,你直奔茶叶专柜。老丈人嗜茶,买些特供茶,当寿礼得了。问题是,武夷大红袍、太平猴魁、云南普洱、雁门苦荞、安化黑茶、天目湖白茶、临安山顶野茶、苏州庭山碧螺春、绥宁青钱柳、普定天问禅……怎么这么多特供茶啊?

  作为还得卡账入得厨房的新好男人,你走进厨房,为老泰山的寿宴加菜。把福建永安的钓鱼台特供玉禾乡猪肉切小块,配江苏东台许河镇的特供鸡蛋,滚上豫花专用面粉,放进8成热的鲁花花生油里炸透。捞出控油后,淋点株森酱油和镇江百家乐怎么玩恒顺香醋,配些番茄酱,一番炒制,撒上菱花味精,勾芡,一道人民大会堂指定养生菜:古老肉,出锅。

  给事先煲好的斑竹寿星鸡煲滴上河北大名县五禄香小磨香油,端上桌,终于可以开席了。你贴心地给老丈人倒满五粮液黄金酒,为岳母满上华夏盛世酒庄葡萄酒,再替未来老婆开罐燕京啤酒,然后,你终于看到老泰山严肃的脸上多了一丝笑容。

  忙碌一天,你终于挪回了家。喝罐王老吉凉茶去去火,打开海尔博越商用电脑,用天然码输入法,你在微博写下一行瞬间让自己从文艺青年升华的感慨:用特供,享受生活每一天。

  (以上纯属虚构,文中所涉及商品,均自称或曾称属各单位指定、专用产品。)

  逼出来的“特供奶”

  真假特供无从辨识,信任危机之下,一些人们开始了食品安全的自救运动:他们自己挤奶,自己种菜,寻找属于自己的特供渠道。

  “咩咩……咩咩……”上午9点半,听到孙和在门口叫唤的声音,5只羊咯噔咯噔拥过来准备开餐。

  冲在前面的两只奶羊约半人高,羊毛粗硬微卷。桶里装着刚拌好的牧草。看到羊在专心吃食,孙和从艾蒿水里捞起毛巾,把两只奶羊的乳房反复擦干净。

  把刚出的奶挤掉不要后,孙和左手拿塑料桶、右手开始挤奶。不到5分钟,塑料桶里就装了近3升奶,厚厚一层奶泡浮在表层。

  羊奶特供对象是孙和今年4月出生的女儿,女儿生下来时8斤4两,现在长到了16斤,没得过什么病,孙和说是羊奶的功劳。

  知道老婆怀孕后,孙和就一直在想办法怎么能喝上放心奶,36岁的他做上了高档白酒代理,“打拼这么多年只希望崽崽健康。”

  “查出问题的都是牛奶粉,那就改喝羊奶粉吧。”孙和先买来羊奶粉让老婆试试口感,才吃两个月,网上开始出现羊奶粉被细菌污染的新闻。

  在一位律师朋友的建议下,孙和考虑自己种草、养羊、挤奶。

  年初,孙和跑到一家农场选羊。农场向他推荐3000多元一只的瑞士萨能奶山羊,一年有10个月产奶期,每天至少可产奶3升,产出的奶无膻味,孙和当场定下两只。

  两只羊每天吃什么成了问题。孙和每个星期开车去郊区荒地里割一次草。奶羊胃口不好时,孙和不敢打抗生素,学了6年中医的他把神曲掰碎拌在牧草里让羊吃。晚上有蚊子盯羊,孙和也不敢打驱蚊药,只用土办法熏艾叶,“羊闻了驱蚊药,羊奶肯定会受到污染。”

  找回原来的蔬菜味儿

  “论卖相,我的菜卖五毛可能都没人要。”袁静站在位于济南市仲宫镇大门牙村里的大棚里,指着自己种出来的“歪瓜裂枣”说。

  大棚里种着西红柿、紫背天葵、茼蒿等好几种菜。“像这样的西红柿,如果打点药,早就变红了。但这是自己吃的东西,除了农家肥,我什么都不加。”

  “菜农不用化肥、激素肯定会赔钱,因为不用这些卖相不好,没人收。像我种出来的一些菜,要拿到菜市场去论卖相,别人的卖一块五,我的卖五毛可能都没人要。”

  这里的村民最早推出“租地种菜”是在两年前,但问津者寥寥,一亩一年四五千元的价格,当时被“你们城里人说是无本万利的暴利生意,坚决不上当。”坐在自己承包的山头上,村民张增财这样说。

  “第一年地的租金3万,再加上两个固定雇工,忙时要请零工,五六万的人工成本,还有一些基建的成本、配送的成本等,我估计头一年得花20万。我自己做这个,有食品本身的考虑,也考虑了食品口感的问题。现在的菜已经没有小时候吃的那个味儿了,就算买那种有机蔬菜,也可能没有农药,但是它也没有菜味。”在仲宫租地种菜的生意人张先生给出了自己的特供账本。

  “特供食品之所以流行,一个原因便是干净的食品稀缺化了,民众失去了等待食品安全重建的耐心,只能再拿起农具,做一回农民。”张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