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女嬉皮士”的成长史
希拉里在1968——
希拉里,这位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接近总统大位的女性,却也被认为是美国最具争议性的政治人物。
她成长于狂飙激进的上世纪60年代,从反建制的先锋变成今日的建制内翘楚,希拉里的历程有如美国左翼一代成长史的缩影。而四十多年后的选举,进行的不只是对她个人的信任投票,也是对这一代人的一个历史鉴定。
而这一切改变,都源于1968年那个特殊的夏天。
希拉里的“1968蜕变”:要改造这个社会,就必须进入体制,掌握权力
1967年,大学二年级女生希拉里在给中学同学的信中这样写道:“即便生活是荒谬的,我为什么不能让它荒谬地快乐?”在那个学期中,她尝试了三种半的生活方式:做一个孤僻的书虫、一个伪装的嬉皮士、一个教育和社会改革分子,以及半个头脑简单者。
1968年前的希拉里,是一个迷茫、温和、有趣并且有一些怪异念头的女孩,而且,她还是一个共和党人。1968年改变了这一切。
1968年是历史上有独特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美国的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如火如荼,时代变革的剧烈让社会充满戾气。马丁·路德·金在同年遇刺,种族冲突导致的骚乱此起彼伏。
在国际上,“布拉格之春”在苏联的坦克车下被粉碎。在巴黎,大学生们建起了街头堡垒,掀起红色五月风暴。左翼浪潮在到处翻滚,一个火红的年代在这一年定格。
希拉里谈到这一年时说:“当时感觉在国际上和美国都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深深地影响了我对事物的看法。”
1968年4月,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刺。希拉里的室友回忆说,希拉里听到这个消息几乎崩溃,她满脸泪水地用书包拍打墙壁,并且高叫“我再也受不了”。然后,她组织了学校两天的抗议活动。
这一年的夏天,对于共和党越来越怀疑的希拉里,同时观摩了两个党的党代会。在芝加哥举行的民主党党代会期间,全美反战人士举行了激烈的抗议活动,遭到警方的血腥镇压。当时,希拉里甚至曾经亲眼看到,抗议人士将一个马桶从高楼上扔下。在她多年以后写作回忆录时,对当时受到的震撼仍然有详细描述。
而在共和党的党代会上,落败的总统参选人洛克菲勒参议员,因为其反越战的立场,受到排挤和奚落。这让希拉里确定她将离开共和党。她说,她不能接受这种不宽容。
在这个夏天,希拉里和朋友很认真地探讨在美国发生革命的可能性,尽管结论是否定的,但希拉里已经认定,要改造这个社会,就必须进入体制,掌握权力。她的友人回忆说:“对她来说,这不是理论上的谈论。她真的相信她可以拥有权力。”
女愤青成长记:不做男人背后的小女人
比克林顿早一年毕业的希拉里,很快就受到民主党的关注,被招揽进国会参加对尼克松总统“水门事件”的调查工作。一些民主党人当时就看好希拉里的政治前途,并且希望她继续留在华盛顿,为国会工作。
但希拉里最终决定跟随丈夫返回阿肯色家乡。她在回忆录中写道:“我选择了听从我的心灵,而不是头脑。”希拉里在31岁时就成为阿肯色州的第一夫人,此后先后维持了这一头衔12年。
而在保守的南方,希拉里始终是个异类。她没有留在家中做全职主妇。她是所在的律师所的第一位女律师,也是第一位女合伙人。她甚至在结婚后保留娘家的姓氏。她还只生一个孩子。在克林顿成为总统前,她的收入一直超过丈夫。
但是,随着克林顿登上全国政治舞台,这种另类的特质给希拉里带来艰难的挑战。希拉里首次遭遇到个人形象的危机,是她在克林顿竞选总统时提到,她不会做个在家里烤甜饼的男人背后的小女人。这番话立即在全美招致保守派人士的狂轰滥炸。
当克林顿入主白宫之后,希拉里的政治抱负却很快遭到重挫。1993年,希拉里以第一夫人的身份,被任命主持健保改革计划。但是,她的改革却一败涂地。她的方案不受欢迎,她的个人作风遭到抨击,在一些场合她甚至需要穿上防弹衣。
从街头的抗议分子到建制力量的代表人物:希拉里代表了左翼一代人的理想
2004年,希拉里与当年反对其健保改革方案的主要对手、前国会议长金里奇共同提出新的健保改革方案,这被认为是有意与保守派修好,以便为未来的总统选举争取选票。
这位当年街头的抗议分子,现在已经成为建制力量的代表人物。自从宣布参选以来,希拉里得到了强大的政党机器的援助,不仅在筹款上创下历史纪录,也拥有庞大的组织动员系统。
但是,希拉里却很难破解加在她身上的咒语。希拉里拥有其他所有参选人都不具有的高知名度,这为她的竞选带来便利,却也带来反效果。根据一项调查,在所有参选人中,希拉里占据其中所有报道的17%,远远超过其他参选人。其中,只有27%的报道对她有正面态度,38%为负面态度。
《时代》的总编哈尔培林承认,媒体对于她的确采取了不同的标准。“当希拉里犯错时,媒体会将之放大50倍。这不是一个公平的竞赛。”
很多民调都显示,在选民中,支持与反对希拉里的人总是一样多,而希拉里获得支持度似乎永远都不能超过一半。分析人士也相信,希拉里已经在公众眼中存在了至少15年,这种印象早已成型,难以改变。
而希拉里至少可以告慰的是,她在女性选民中获得的支持率一直居高不下,超过其他所有参选人。毕竟,在很多美国女性眼中,希拉里代表了一代人的理想。
■延伸阅读
韦尔斯利女校与希拉里
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民主党参选人希拉里·克林顿重返母校韦尔斯利女子学院演讲时称,在这所学校读书的岁月给了她在政治舞台上与男性竞争的勇气。希拉里说,母校教会她如何在“近似‘男性俱乐部’的总统政治”中竞争。
1965年,希拉里进入马萨诸塞州韦尔斯利女子学院主修政治学,她是第一个在韦尔斯利学院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的学生,而她富有争议的演讲也引起了全国的注意。
韦尔斯利学院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只招收女生,她们是来自美国各地的精英,因为她们都是从应届高中毕业生的精英中按5%的比例选拔出来的。她们在学院里接受极高水平的教育,以便将来成就事业,甚至竞选美国总统。
韦尔斯利学院的学制为4年,课程有政治、科学、经济等。学院的教师56%是女性,少数几个男工友只管烧饭、洗衣、清扫等一些勤杂事务。
韦尔斯利学院出过不少名人。例如,宋庆龄、宋美龄就先后毕业于此。1959年,马德琳·奥尔布赖特以优良的评语在此获得了政治科学的毕业文凭,几十年后,她成了克林顿政府的国务卿。1969年,希拉里也毕业于此,后来她与克林顿结婚,成为了前美国第一夫人。
在韦尔斯利学院,学生们是天真而自由的。她们在学校里穿着极为随便,有的穿着运动衫和篮球鞋,有的干脆穿着睡裤,总之,她们上课时什么都敢穿。然而,外出时她们总穿着最漂亮的衣服。同时,这样的一些座右铭也反映出姑娘们坚强的性格:“追求卓越是一种习惯”、“说出你想说的话,尽管你的声音发颤”。这些座右铭使得姑娘们逐渐成为女强人。
希拉里在回忆在这所学校时的时光时说:“完全的女子学院让我们可以专心于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和培养课外领导能力,在男女兼收的学校里恐怕没有这样的机会。女生不仅负责所有的学生活动——从学生自治会、校报到各种俱乐部,而且我们敢于冒险、犯错误,甚至不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毕竟从班长、校报总编辑到各领域的尖子都是女生。而且每个人都有机会。在我上中学时,一些聪慧的女孩因为外界压力放弃自己的理想,屈从于更传统的生活。在韦尔斯利则不同,大家凭实力、努力与成就来争取肯定,这也许是女子学院毕业生在以男性为主的专业领域里人数奇多的原因吧。女孩子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和更多的校内职位。”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