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古力,一百年前的远见
北京、天津等国内城市出现强降雨导致主城区被淹后,很多人提及了另一个城市——青岛。尽管也是雨水频袭,却几乎没有内涝,被网友称为“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而它的地下排水系统,是100多年前德国人占领青岛时修建的,其中雨污分流模式,即使到今天,还有很多中国城市未能做到。
“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
不久前,今年以来最大的一次降水充分检验了青岛这座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
7月2日10时至3日15时,青岛全市平均降水100.5毫米,市区降水182.5毫米,多个监测点监测到了超过200毫米的特大暴雨。短短8个半小时内,青岛市排水管理处启动的应急机制从准备预案迅速升级为特级预案。
“事后看,整座城市排水系统的运转基本令人满意。”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刘利总工程师评价道。“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零积水,也不意味着青岛完全不怕水淹。”刘利并不讳言,毕竟还有几则商铺被淹的消息见诸第二天的媒体报道。
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青岛之所以能够安然度过雨劫,与自身地理优势有关。“青岛的丘陵地形以及三面沿海的位置决定了降雨时积得快,排得也快,与位于平原地区的城市相比,有很大优势。”刘利解释。
“在这座城市,排水重现期的设计均高于国家标准。”刘利介绍,雨水管道的设计是以最大雨水流量为根据的,所谓重现期,是一个水文概念,即所采用的最大暴雨量为多少年一遇的暴雨。目前国家标准是0.5-3年,青岛主干道的排水重现期一般是3-5年,部分暗渠甚至达到10-20年的标准。
德国人考虑到百年之后
在青岛老城区,光滑的马牙石铺成的道路旁,被踩得斑驳的“古力盖”,乌黑发亮。我们仍然能看到德国人留下的“古力”。古力是德语“Gully”的音译,意思是指带有可供人出入井盖儿的地下雨污水坑道。这些古力盖中心,大都有一个“K”,“K”代表“KIAUTSCHOU”,意指胶澳。
1898年德国殖民军登陆青岛,立志要把这个只有2万人口的渔村,打造成海外殖民地的样板城市。当他们调集了当时德国一流的城市规划专家和建筑设计师来到青岛,按照19世纪末欧洲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实地勘察设计,形成了青岛的城建规划。17年后,战败的德国人给日本人留下了一座号称“东方瑞士”的现代化城市。其中,极具现代意识的城市下水管网,让100年后的青岛人依旧受益。
2004年10月,青岛档案馆人员在德国发现了一批记录青岛城市建设的原始档案,其中一部名为《胶澳发展备忘录》,系当年胶澳总督府组织编写。自1898年10月起,每年一记,直到1914年,不间断记录了17年,完整记下了当时德国殖民者建设地下管网的意图、理念及施工进度。
《青岛晚报》编辑王占筠,从小就住在老城区鲁迅公园对面。“我的同学曾经下到德国人修建的地下暗渠,里面很宽敞,大人能都站立,就像一个庞大的迷宫,跟电影《巴黎圣母院》的下水道那样大。”
还有一个故事被很多人提及:
青岛原德国租借区的下水道在高效率地使用了百余年后,一些零件需要更换,但当年的公司早已不复存在。城建公司的员工四处寻觅配件公司,后来一家德国的相关企业给他们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应该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城建公司根据提示,在下水道里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依旧光亮如新。
雨污分流,今天很多城市也做不到
《胶澳发展备忘录》1899-1900年度报告提到:完工的下水道仅供疏导雨水之用,而粪尿等还要靠粪桶清除。“华人清理者没有完成好他们承担下来的工作。他们要对杂乱无章和肮脏的环境负责。但是,若要置于更严格的要求之下,他们索性就不干了。”暂时安排的清运方法是,用马桶倒入铁罐再拉走,计划将来把粪便、家庭污水与雨水分离,并由下水道排走。
这是德国人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雨污分流的概念。
青岛污水治理专家、麦岛污水处理厂总设计师姜言正评价说,雨污分流的规划是非常先进的,修建单独的污水管道,进行分类处理和排放,保障雨水管道的畅通,“即便在今天,国内很多城市也做不到这一点。”
雨污分流的工程从论证到完工持续了5年之久。“德国人的规划很长远,目标明确,提出了地上和地下同步进行的概念。”这让姜言正很感慨,目前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是小区或者道路建成了,才想起地下没有铺设管道,不断地挖,被民间笑称“扒路军”。
然而,在很多专家看来,这套排水系统如今却难以复制。
“首先是空间有限。当时,地下空间很大,足以铺设口径足够大的管道。如今,城市地下分布着污水、雨水、自来水、电信、有线电视、燃气、供暖、电力等多条专业管线,空间不够。此外,提高管道的重现期标准必然是一笔相当大的开支。”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