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之痛——大国空巢
大国空巢:一个词语、一个群体、一种社会现象和问题
央视《新闻周刊》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失独家庭已超过100万个。
“残疾人、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有政策照顾,就是不照顾我们。其实我们才是真正的空巢老人啊。”当年,数以亿计的中国父母响应计划生育号召,诞下唯一的孩子,将所有希望寄予其身上。然而,1975~2010年间,有超过1000万独生子女在25岁之前死亡。这意味着有2000万名父亲和母亲,在中老年时期失去唯一的子嗣,成为孤立无助的失独老人。
进养老院、上手术台,他们都找不到儿女为自己签字。老无所依。部分失独的爸爸另辟一段婚姻,只为不让自己无后。他们自称是精神残疾者,今生不可治愈。
他们的后半生,将于何处安放?老无所依,加精神寄托的缺失,使他们成为计生政策的间接牺牲品。
一切始于新华社在1980年发表的中国人口发展进程百年预报。按照中国当时的生育水平,2000年中国的人口要过14亿,2050年将达到40亿。
当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为达成“争取在20世纪末把全国人口总数控制在12亿以内”的目标,“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独生子女时代的序幕由此拉开。
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自制订以来,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一般认为,人口问题是制约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以后,全国少生了4亿多人,提前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但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国家发展风险的降低,由家庭发展风险的提高作为代价。失独家庭正是如此,在这样的家庭中几大挑战同时存在,养老、精神疾患、返贫等等。
中国网一篇评论文章指出,“独自凄凉无人问”是很适合失独者现状的一个简单描述。 计划生育是国策,是法律,在孤独的时候,失独者不能开口要求国家给予补助。名人、富人、官员等群体超生所上交的罚款属于“社会抚养费”,与失独者毫无关系。
计划生育32年,除了近年刚开始实施的每月100元“特别扶助金”项目,失独家庭得到过哪些政策保护?每年全国有将近200亿超生罚款。《计划生育法》中所规定的“社会抚养费”的真正价值如何体现?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消息,目前,我国的生育水平远低于1.8的官方公布水平,更低于2.1的人口更替水平。人口红利加速消失、老龄化加速以及未来可能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将成为新的重大挑战。
7月20日,国家人口计生委召开《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专题会。会议强调,我国仍将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同时坚持宣传倡导、依法行政与利益导向相结合,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坚决杜绝大月份引产。
显然,官方当下的工作重点还是生育控制,但生育关怀问题已经更多地被提出来。
但如果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50年中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老年人口的话,我们如何应对“未富先老”下的大国空巢?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