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淄博陶瓷的世界旅行

2012-07-08 05:39 未知/ □伯常 /

  “给我倒杯茶吧,艾兰小姐,请用这精美的中国瓷杯”。这虽是欧洲著名诗人波德莱尔诗中的一句,但足以显示出中国瓷器在当时欧洲人心目中的地位。

  淄博陶瓷之于中国陶瓷在世界的传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大量淄博瓷器以国礼的形式走向世界。

  从尼克松到小布什,“国礼”的环球版图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一踏上中国大陆,就提出在访问期间看一看中国龙山文化黑陶蛋壳杯。一个国家元首为何对小小的黑陶蛋壳杯有这样大的兴趣呢?据说,在国外,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摸一摸黑陶蛋壳陶就能长生不老。”

  当这种相貌奇特的杯子第一次出现在土层里时,所有人都为之震惊。漆黑的外貌,绝美的镂空装饰,还有那薄如蛋壳一般的杯壁——所有这些都在告诉世人:这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器具。

  蛋壳陶是淄博古代陶器的著名代表。黑陶蛋壳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鸡蛋壳的高柄杯。四千年前,它是世界上最薄的陶器。四千年以后,经过了工业革命,经过了科技大发展,它仍然是世界上最薄的陶器。

  而赠送给小布什等人的刻瓷,则代表了当代淄博陶瓷的水平。淄博首创的粉装饰画挂盘和人物肖像刻瓷挂盘,多次作为国家领导人出访时赠送外国国家元首的礼品。

  淄博刻瓷在人物肖像刻瓷挂盘方面,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工艺师马林刻制的《周恩来总理和金日成主席》、《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和王后诗丽吉》挂盘,在邓颖超出国访问时,分别赠送给朝鲜和泰国领导人。还有他刻制的《东渡》、《周恩来总理》、《马克思》等人物挂盘,也被分别赠送给日本友人和西德马克思纪念馆。

  淄博的陶瓷雕塑,在造型和釉色装饰上皆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工艺师陈贻谟的瓷雕《张衡》,被选为国家礼品,赠送外国友人。除此以外,淄博的仿古陶瓷,工艺精湛,古朴逼真,令人称绝。

  而著名工艺师朱一圭所绘制的直径五十公分的竹鸡大挂盘,在邓小平访问美国时,曾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众、参两院。

  “当代国窑”出口世界

  在2010年10月举办的淄博国际陶瓷艺术节上,引人注目的是,四处悬挂的“淄博陶瓷,当代国窑”大幅标语。

  实际上,就在几年前,缺乏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卖不出高价,还一直是淄博陶瓷产业的软肋——曾经的权威数据显示,山东出口13.9亿件陶瓷仅创汇11.5亿美元,平均每件只有0.83美元。

  不过,现在这种局面正在被改写。在上海东方商厦、八佰伴、燕莎等国内外一线奢侈品消费商场里,淄博的本土品牌华光陶瓷已经是与英国“道尔顿”、日本“诺里塔克”、德国“罗森塔尔”等国际知名陶瓷品牌并驾齐驱的抢手品牌。在今年世博会召开之际,华光陶瓷与上海一家公司交割完成价值1835万多元的购销合同,更是开创了日用陶瓷团购一次订单的国内最高纪录。

  经历了曾经的阵痛期之后,淄博的陶瓷产业开始走向世界。

  淄博陶瓷文化展览会于2010年10月11日至12月11日在英国萨里郡开展。这也是淄博陶瓷第一次在海外举办专门展会。

  这次展览展出了1500多件(套)陶瓷作品,包括古代陶瓷(1949年之前)、现代陶瓷(1949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和当代陶瓷。在古代精品中,距今1400多年前南北朝时期由淄博窑生产的青瓷莲花尊(复制件)是一件具有宗教文化背景的陶瓷珍品。另外,淄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五个创新瓷种镁质强化瓷、高石英瓷、合成骨质瓷、鲁光瓷、炻器也将亮相展会。

  目前淄博市出口的陶瓷产品以咖啡杯、陶瓷餐具和建筑用瓷砖为主,主要出口市场集中在欧盟、美国和韩国,2011年分别出口962 万美元、763 万美元和704万美元。三个市场合计占同期全市陶瓷出口总值的47.4%。出口企业中,私营企业出口2597万美元,增长24%,占同期该市陶瓷产品出口总值的50.6%。淄博陶瓷的出口增旺让许多当地陶企收益增加。

  欧洲王室的“瓷器风”

  中国的瓷器出现在欧洲,首先成为上流社会的奢侈品。瓷器只有在王宫和贵族的客厅里才能看到。他们用中国的瓷碗与茶招待最尊贵的客人。

  163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指示只购买带有中国图案的瓷器,1651年,荷兰联合省执政的女儿出嫁时,嫁妆是一大批中国瓷器。1662年英国与葡萄牙王室联姻,葡萄牙公主不仅带来了瓷器作嫁妆,还带来了茶叶与喝茶的癖好。

  路易十四是位好奢华的君王,1670年,路易十四忽发奇想,要为夫人建一座“中国宫”,据说建筑灵感来自中国南京的一座瓷塔。那年冬天,这座名叫“瓷园”的中国宫奇迹般地出现在凡尔赛。对于以后在欧洲持续了一个世纪的中国风格的建筑来说,“瓷园”是一个开启先河的创造。

  1688年,荷兰女王也从荷兰带来了时髦的中国癖好。女王在海牙就养成了对中国瓷器的喜好,在汉普顿宫收集了一大堆中国画,中国瓷瓶,上面画着房屋、树木、桥、中国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