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分裂的“情感模式”——我们都是“走婚族”
最近最轰炸国人眼球的莫过于两桩“离婚案”:排坛金童玉女周苏红与汤淼离了;影坛天后巩俐和商人黄和祥离了。
时代潮流正把男人女人推向与婚姻无关的生活,离婚之于巩俐早不是需要一道法律手续才能解决的难题,从孙红雷到层出不穷的外籍小男友,实际上早在许多年前人妻巩俐已然开始“婚内私奔”;离婚之于汤淼则是一种表达对周苏红爱情的最高形式,从道德绑架情感到“爱你就跟你分手”——婚姻契约并不是爱情的最终归宿。
波伏娃曾写道:“结婚,是社会传统赋予女人的命运。她必须为社会提供孩子。”乔治·桑却身体力行的实践着“一种更人道的关系将代替婚姻关系来繁衍后代。”爱情无关道德同情,爱情可以不需要婚姻证明,占有和责任不是爱情的词汇。金岳霖表达对林徽因爱情的终极告白就是:我应该退出;萨特与波伏娃的爱情如此表达:你是自由的。
“夫妻不过是一个民间团体。”作家王朔的这种说法也逐渐得到印证。婚姻这种生产关系随着时代不断发生变化,大家不再跟着约定俗成的社会逻辑走,贞操观变迁下男女的情感表达形式亦不止住在一个屋檐下厮守到老一种模式可循。渐渐,甚至“走婚”成为我们都市中的一种新型婚姻观。
“走婚”一词源于我国的摩梭族,两情相悦的男男女女,日落而聚,日出而散,暮来晨去,分合随意。这种传统的少数民族婚姻模式也给摩梭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由、独立”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走婚”也成为一种新的婚姻模式。不少都市的年轻人因为惧怕被婚姻约束而选择“走婚”,即法律上是合法夫妻,但不经常生活在一起,各有相对独立的吃、住、行圈子,只是约定在一个特定时间在一起。
谁也不是谁的负担:同居,有爱在一起,无爱就分开;试婚,围城之门不好进,试过之后再决定;黄昏恋,搬来棉被一起睡,两人好过一人过……现代都市中,少男少女、大龄青年、甚至中老年人之间,都悄然出现了这样一种情感生活方式。
李银河告诉大家:“中国人正在从传统的性规范,经过浪漫主义最终向自由主义发展,浪漫的人将越来越多。”婚姻是一种社会存在形式,也必然会受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目前婚姻在全世界范围内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洗礼”,古已有之的婚姻模式正在悄悄改变,这群现代都市里的“走婚”一族,正在展示一种新的婚姻结构……
当然,即使摩梭人实行走婚,但亦不乱婚,他们有自己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我们记录各种形态、各种模式的婚姻关系,却并不提倡一味的自由主义。自由之后仍有组织和纪律。
“变”是时代发展中移动的元素,“变”的背后是什么?“变”的目的又是什么?我们用各种方式调整着我们的婚姻形式为的又是什么?——更好的爱才是唯一的答案。离婚未算失败,失败是你从来没爱过;“走婚”不是没有爱,而是在寻找爱什么?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