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农的“花花事儿”
夏沟村的玫瑰十年史——
在平阴县玫瑰镇夏沟村人的心目中,64岁的刘来远是个远近闻名的人物。在这个900多人的村庄里,有90%以上的家庭以玫瑰为生。窗明几净的村委会办公室,墙上挂着的各种规章制度牌子,都是以玫瑰花为背景的。而村里的宣传委员张立忠,与村会计抽着烟激烈讨论的,是今年的玫瑰价,虽还在8-11元之间的范围内,但总体上比往年都低了一些。
刘来远却声称对今年略低的玫瑰价负责:“价格不好与我有关,生产效率提高了,产量都翻番了,价格自然低了。”
这位种了13年玫瑰的农民,名气背后的关键事件,是“农民种地也能种出国家专利来”:2010年初,他发明的“香料用玫瑰花修剪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使用这一技术实现了玫瑰花产量、效益双翻番。
“我的三个闺女,都是靠玫瑰供养起来的。”
玫瑰花虽是玫瑰镇的主导产业,但由于长期以来管理粗放,缺乏系统完善的种植技术,严重制约了玫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1999年,由于他种植的玫瑰花缺乏科学管理,致使花株严重老化,2亩多玫瑰花几乎绝产,让这位多年的老花农变“痴”变“傻”了:“家里的2亩地,加起来才挣120块钱。这日子可怎么过啊。”
而这一“痴”一“傻”,却让他经受了10年的磨难。
10年来,他几乎每天带着剪刀、米尺在自己的花田里,观察哪枝长势好,哪枝花蕾多,测量花枝的高度,寻找修剪枝术的突破方法,有时累得竟睡在花地里。
有一次,刘来远发现地头上的几株玫瑰枝繁叶茂,花蕾盈枝,与周围的花枝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几株是他在上一年春季剪的,高度在85cm左右。这一发现,让他异常兴奋,后来,他逐渐将这一方法运用到自己所有的玫瑰花修剪中。
在“尝试—失败—再尝试”过程中,他不断摸索剪枝经验。每一次尝试后,他都将采摘下的鲜花蕾用秤一点一点地去称重量;同时作出详细记录,包括修剪方法、产量效果等。在一年一年的对照中,老刘终于掌握了独特的以“平顶、短截、抽枝”为主的剪枝方法,并取名为“香料用玫瑰花修剪技术”。
“人家玉米专家李登海都能申请专利,我为啥就不能?”
2010年年初,他拿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10年的努力和艰辛,终于换来了收获。
近几年,刘来远的玫瑰花产量逐年增加,2007年亩产突破500公斤,2010年达到650公斤(一般玫瑰花平均亩产量300~350公斤),亩收入1.2万元,比不修剪的产量、收入提高了1倍多。
用村宣传委员张立忠的话说,老刘种植玫瑰的历史,其实也反映了全镇玫瑰花产业的起伏。
如今的刘来远,心情格外舒畅,三个闺女都已经大学毕业,在县城把房子都给他买好了,但他还是愿意守着他的玫瑰田:“我离不开这片地,对它可有感情了。”
■链接
玫瑰养生与历史名人
乾隆
晚清《燕京岁时录》记载:“四月以玫瑰花为之者,谓之玫瑰饼。”玫瑰花期有限,而这种饼只用玫瑰花瓣作料,因此愈显名贵。
据说,乾隆喜欢吃玫瑰花饼,使之一跃成为宫廷御点。乾隆甚至特批:“以后祭神点心用玫瑰花饼不必再奏请即可。” 乾隆皇帝特别推崇玫瑰花饼,与他饮食养生的健康理念不无关系。他主张“少食”,提倡“杂食”。玫瑰花饼、烧麦等带有馅料的食品,能粮菜混吃,也就都成了他所喜欢的盘中餐。活了88年的乾隆大概是中国最长寿的皇帝。
鲁迅
鲁迅经常工作到深夜,养成了吃点心的习惯。1935年4月,他在上海写下《弄堂生意古今谈》,回忆上个世纪20年代上海里弄中的各种叫卖声,其中便提到“玫瑰白糖伦教糕”。
玫瑰白糖伦教糕,问世于明代,最早出现于广东顺德的伦教镇,因此而得名。质量好的伦教糕要达到雪白晶莹,光洁如镜,质地爽软滑润而稍韧,摺时不折,吃时清甜凛冽,齿颊留香。
这显然是鲁迅很喜欢的这种传统美食,在《鲁迅日记》里也提到这种糕点。
曹雪芹
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贾宝玉被父亲暴打,伤势很重。王夫人便拿出一瓶“玫瑰清露”给宝玉疗伤。在交给丫鬟袭人时还特别叮嘱说:“这是‘进上’的”,可见其珍贵难得。贾宝玉在服用玫瑰清露后,竟“一日好似一日”,究其原因,也得益于玫瑰花活血化瘀的功效。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