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茶的阶层与慢生活—日照绿五十年

2012-05-04 22:13 未知/ 丁爱波 /

  陆羽《茶经》开篇即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沿着这条历史与地理的轨迹,我们能发现,作为北方茶代表的“日照绿”,甫一诞生似乎就在中国绿茶江湖中显得有些异类。

  《茶经》是中国近3000年来中国茶人的仪礼规范,而日照绿的诞生则始于1966年的南茶北引,满打满算只有近50年。然而也就是在这短短50年里,这个不算茶文化胜地,甚至升格地级市不过20多年的海滨小城建立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茶产业链,并开始将“日照绿”这个品牌推向全国。

  毋庸置疑的是,日照绿的文化基因仍然从属于南茶,其原始品种也都是引自南方各地,如此一来,3000年江南茶事,50年北方茶史,这种碰撞能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留下何种标签?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立顿茶检测出农残超标的大背景下,去日照当地探寻日照绿的种种生殖“土壤”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更为真实的绿茶生态样本。

  南茶大杂糅,体型“夫妻相”

  即使到今天,仍有不少人认为山东不产茶,持此类观点的大都是南方人。也无怪乎他们发出这样的声音,1959年评选出的中国十大名茶,除信阳毛尖外全部产自传统地理意义上的南方。因而一旦提起中国顶级名茶,大多数人首先想起的便是西湖龙井、碧螺春。

  之所以将日照绿作为北方茶的一个代表,很大程度上是因其产量。日照市茶叶商会会长王子春告诉记者,截至2010年底,日照市茶园面积已发展到15万余亩、茶叶总产量7000余吨,茶产业总收入8亿元,茶叶生产涉及32个乡镇,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已分别占全省的50%以上和70%以上。

  “崂山也有茶,威海、烟台一带也有,纬度更高的济南甚至内蒙古的赤峰都有茶园,不过其产量太少,而且无法实现自然过冬,不足以成为北方茶的代表。”日照市茶叶协会秘书长高建华告诉记者。

  一个更加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日照城优越的地理环境。业内广为流传的世界三大海岸绿茶城市分别是:韩国宝城、日本静冈和中国日照,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临近大海,处在北纬35度左右,生长环境独特,没有污染,茶叶质量很高。

  关于日照绿茶的由来,就连日照当地的茶农说法都不一样。一种说法是日照自古便有本地土生土长的茶树。

  高建华告诉记者,1940年日本石川县茶叶组合副组长本山亮一来山东调查种茶的可能性,在津浦铁路沿线北纬36°以南的旷野中(即日照区域),发现一株大茶树,“粗有三抱,高达五丈余”,怀疑是世界最大的茶树,日本人当成宝贝,立马砍了运回日本,同年在日本权威媒体《茶》刊上报道过这一发现,并刊载了大茶树照片一幅。

  更广为人知的是始于1966年的南茶北引。1966年春,还是临沂代管县的日照种茶8.7亩,因冬季遇到持续干旱和低温,双庙和安东卫北山种植的茶树成活了2.3亩。这2.3亩茶树便是今天日照绿的根源。

  日照绿是南方茶的大杂糅,有意思的是,在日照特殊的地理环境下,似乎所有引进的南方绿茶口味趋向统一,其“体型”也越来越有“夫妻相”。“这种情况到现在科学上也不好解释。”山东省茶叶质量监督检验站副站长苗辉告诉记者。

  “南北兼容,儒道并举,与大海相连,与日照相系,这是独具一格的日照茶文化。”茶叶专家御海湾茶场总经理薄子宝这样说。

  日照绿的高端与“粗糙”

  日照绿的制作工艺颇为繁复,巨峰镇茶农李召学告诉记者,日照绿茶产品在加工制造过程中要求是:鲜叶原料在加工制作过程前要进行分级适当摊凉,杀青过程中要掌握:“高温杀青,先高后低”和“嫩叶老杀,老叶嫩杀”的原则;做形过程中要掌握:“温度先高后低”,“用力由轻到重”和“嫩叶轻,老叶重”的原则;干燥过程中要掌握:“温度先高后低再稍高”和“叶量先少后多”的原则。

  高建华也告诉记者,一株茶树上长的茶,能分三六九等,这就是它的价值差异所在。但又因是同一株上长的,所以味道差不多,外行人很难分辨。

  “泡四种茶,色最淡的是棚茶叶最不耐冲,其次是春茶,再次是秋茶,最后,浑黄色的是夏茶。口感不好说。跟浓度有关,但春茶最香,一泡香十里。”

  然而,这种高品质背后对应的是一个颇为尴尬的产量。即便日照雪青茶场作为山东省规模最大的茶场,产值也只排在中国茶行业百强的后半部分,这与山东省巨大的茶叶消费市场是不相符合的。山东自古便是茶叶消费大省,数据显示,每年茶叶消费量在3.5万吨左右,而日照绿的产量也只有8000吨,其总共15万亩的茶园比不上福建等地一个县的种植面积。这些产量无法供应全省,更不用提全国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大量假冒日照绿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

  “我在南方茶区考察时了解到,有一个村竟然有300多人在外地做茶叶生意,直接在济南、潍坊等地设有门店,既种茶,又产茶,还卖茶,茶叶的产业链拉得比较长。”高建华说,南方茶产区种植面积比较大,种十几亩几十亩茶园的农户很常见,从整体来看,日照茶在产业链塑造上还显得比较粗糙。

  记者在跟一些中小茶厂负责人接触时了解到,其销售模式主要是“接订单——收叶炒茶——发货”,卖茶主要通过电话联系。在潍坊茶叶批发市场,几百家经营商户当中,清一色地来自南方,几乎看不到日照人。日照绿茶在济南、潍坊、淄博等地的茶叶市场,虽然占的份额并不小,却处于“寄人篱下”的状态。

  对于如何提升日照绿茶品牌形象,茶学专家、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陈宗懋便提出了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品牌不宜过多的观点。

  “浙江某些地方,一个县就只有一个茶叶品牌,只要茶企茶农通过相关部门规定的检验标准大家就都可以使用这个品牌,专心只做一个茶叶品牌这样对于当地节约资源、合力发展有相当大的好处。日照茶叶品牌不宜太多”。

  唐风宋影:绿茶们的文化寻根与重建

  相对于日照绿商业品牌的塑造,通常让我们忽视的是其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明代李日华曾言:“天下有好弟子而为庸师教坏,有好山水为俗子妆点坏,有好茶为凡手焙坏。真无可奈何耳。”可对如今不少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与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无关联。国家长久以来的苦难,已经消解了他们探索生命意义的热情。

  中国人喝茶,已失去唐宋的幽思情怀,变得忙碌而又实际,成了“现代人”。那让诗人永葆青春与活力的童真,再也不是中国人托付心灵之所在。

  他们兼容并蓄,恭顺接受传统世界观与自然神游共生,却不愿全身投入,去征服或者崇拜自然。简而言之,他们不再严肃,通常的他们手上那杯茶,依旧美妙地散发着花一样的香气,然而杯中再也不见唐时的浪漫,或宋时的仪礼。

  日本茶道学家冈苍天心将茶道升华为一种生命哲学:“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饮茶曾是中国士大夫阶层的一种审美体验,是一种慢生活的完美表达。从这个角度来说,唐代的煎茶是古典主义,宋代的点茶是浪漫主义,明代的淹茶则是写实的自然主义,不同的泡茶方式,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时代精神。

  如今,这种风雅趣事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几乎已经消失。一些茶艺表演也变得徒具其形,茶道与茶产业反而在异国他乡得到了长足发展。

  英国皇家植物园温室部主管伯特·福琼1848年从中国带走2万株茶苗和1.7万粒茶籽,以及8位中国茶工与茶农,自此印度茶业迅速崛起,成为英国茶叶市场90%的原茶供给方。英国的下午茶由此形成。1890年,立顿红茶出产,如今年产值超过230亿,在中国占据了8亿多元的市场份额。

  与立顿的线路甚至时间都相似的是日式茶饮料的进入。上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研发的茶饮料经台湾地区进入大陆市场,未来茶饮料是否会取代碳酸饮料而成为最大宗的饮料,开始了它在茶源地中国市场的实践。

  立顿红茶的创始者英国人对茶完成了一场工业化的改造,日本人则通过茶道与茶饮料对茶产业链进行了深度的拓展,或许,在这双重标杆之下,日照绿品牌塑造的着力点便在于,一方面则在于茶产业链的深度挖掘,另一方面则是茶文化的寻根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