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的力量
难民流浪记——
灾难不意味着毁灭,灾难的背后还可能是重建。庞大的难民群体中也不只仅仅是等待救赎的弱势群体,同样有一群精英阶层也曾因战乱、因理念、因国土丧失等等原因被囚禁、被驱逐、被迫流浪……然而这些精英难民的流浪却改变了历史,重塑了世界,演变为拓取与找寻,进化成冒险者的进阶游戏、生产力与制造的起源。
没有米兰·昆德拉、茨威格、茨维塔耶娃这样的难民,就没有独树一帜的伟大文学著作;没有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这样的难民,就没有改变世界的科技发明;没有昂山素季、马克思这样的难民,就没有政治体制的改革……
政治篇:
亡命天涯的“独立之父”
代表人物:西哈努克、昂山素季、列宁、马克思、庇隆夫妇
流亡难民中间有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之中有:列宁、巴列维、李承晚、西哈努克、藤森、穆沙拉夫、本·阿里、他信、巴基耶夫、杜瓦利埃、藤森、阿明、贝隆、巴列维、恩克鲁玛……这些曾在各国政坛呼风唤雨的人物,都曾或者最终都走上了背井离乡的流亡之路。
而这些人流亡也不只意味着一败涂地,权力人物们的逃难通往未知。而重大的历史命运不会静止发生,流亡之路上埋伏着更大的转折改变。
诺罗敦·西哈努克的名字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上世纪70年代他的名字经常出现在中国的各大报刊上和《新闻简报》记录片上,用周恩来当年自嘲地说:“中国现在只有我和西哈努克亲王两个电影明星。”
1970年3月18日,柬埔寨内阁首相朗诺在美国的指挥下,发动了军事政变,废黜西哈努克柬埔寨国家元首的职位,后又判处他死刑。当时,西哈努克正在访问法国、苏联期间,并将路过中国返回金边。在他离开莫斯科之前,苏联领导人将柬埔寨发生政变的消息告诉了他。西哈努克极为悲痛,在飞往中国的飞机上失声痛哭。
同一天,中国驻柬埔寨和苏联大使馆分别向中国国内紧急报告了政变消息,毛泽东和周恩来毅然决定,请西哈努克到中国来,照样以国家元首的礼仪迎接,1970年3月19日西哈努克亲王和莫尼克公主、宾努亲王抵达北京首都机场。
不愿流亡国外的西哈努克决心进行抗美救国斗争。随后,他在北京宣布成立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并就任主席,开始了解放斗争。在中国的全力支持下,柬埔寨解放力量经过5年多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1975年,红色高棉终于占领柬埔寨全境,朗诺政权崩溃。西哈努克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宣布共产主义国家民主柬埔寨成立,并由平壤归国。
同样,布尔什维克党创建者、苏联缔造者列宁也受到过驱逐。1895年,列宁把彼得堡各马克思主义小组统一起来,建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与俄国工人运动开始结合。同年12月,被捕入狱。1897年2月被流放到东西伯利亚。流亡并不意味着生活的终结,1899年列宁在流放地完成《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从而彻底清算了民粹派的错误理论。 “世界公民”马克思更是一生被许多国家驱逐,到处流亡。1848年4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在普鲁士科隆,创办了《新莱茵报》,随后几乎所有的编辑或遭司法逮捕,或遭驱逐出境。1849年6月初,马克思又来到巴黎。他被迫选择或是被囚禁于法国布列塔尼或是再次被驱逐……
文学篇:国家不幸诗家幸
代表人物:米兰·昆德拉、茨威格、俄罗斯白银时代作家群
杜甫曾经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国家的灾难和时代的变迁往往比个人情怀更能激化诗人才思,杜甫、辛弃疾、岳飞、陆游的流离便是写照。
可以武断的这么形容:“没有流亡便没有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学。”对不少国人来讲,圣彼得堡似乎是一个有些遥远和陌生的城市。不过,提到与圣彼得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阿赫玛托娃,想到在他们的传世之作中或隐或显的城市背景,圣彼得堡在我们心中就逐渐清晰可辨了。
异邦人士如果只听说过圣彼得堡的一条大街,那一定是涅瓦大街,没错,就是果戈理那部著名小说《涅瓦大街》得名的由来。冬宫对面、涅瓦河旁,是彼得保罗要塞。当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在这里,被囚禁了8个月。一天,他被带到荷枪实弹的行刑队队前,却在临刑前被释放,接下来到西伯利亚做了4年的苦力。这一枪,如果真打到他身上,我们就看不到作为长篇小说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了,因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些长篇,要在10年乃至30年之后才发表。
米兰·昆德拉则完全堪称一个政治作家或流亡作家,其绝大多数作品总是在广阔的哲学语境中思考政治问题。与其他许多捷克艺术家和作家一样,昆德拉早年参加了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改革运动。这场运动以乐观的改革精神开始,却最终被苏联军队镇压。
在其第一部作品《玩笑》中,昆德拉竭力讽刺共产主义的极权统治。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1979年他在法国完成了《笑忘书》,讲述在苏联人占领之下的普通捷克人的生活。这部小说同时包含了几篇并不关联的故事,并夹杂了很多作家自己的思索,奠定了昆德拉流亡时期作品的基调。1984年,昆德拉发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是他一生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小说以编年史的风格描述捷克人在“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期间及被苏军占领时期适应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种种困境。
茨威格最终屈服于命运。1942年,在被希特勒放逐并度过了9年煎熬岁月之后。此时,距离他梦想的纳粹覆灭之日仅仅还有不到3年时间。他在与自己痛恨的那些事物的较量中败下阵来。
两次战争摧毁了他对人性的希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流亡瑞士。1934年,希特勒将他驱逐出国。从此,他开始了自己不安定的余生。
持续的战争以及人性向他展露的最丑恶之处,战胜了他对伟大精神的向往。“我已没有力量再重建自己的生活。”写完这段话后,他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近郊的寓所内,与妻子服毒自杀。
科学篇:接收难民让美国成为科技领导者
代表人物: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哈伯、迈特纳
德国流亡科学家曾经是二战时期引人瞩目的族群。在1933年到1941年间,纳粹德国驱赶了大约50万的犹太知识分子。很多犹太知识分子流亡到美国,成为美国各个学科领域迅速成长的契机和财富。
流亡的科学家中以爱因斯坦最为著名。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登上德国总理宝座,3月10日,爱因斯坦在帕莎第纳发表不回德国的声明,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涯。1934年到1935年冬,包括爱因斯坦、哈伯、迈特纳在内的一大批最优秀的德国知识分子,被纳粹驱逐出境。1939年爱因斯坦加入美国国籍,直到逝世,他再也未回过德国。
由反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始,纳粹对德国科学实行了全面干预。纳粹党徒把相对论物理学和现代原子物理学贬斥为“犹太科学”,使这些代表物理学最新进展的学科很快濒临崩溃。爱因斯坦以及大批物理学家被驱逐,意味着德国在物理学界的领导地位已经结束,它从柏林转移到了美国。
德国科学家在纳粹统治下选择辞职或流亡者为数众多,其中先后荣获诺贝尔奖的就有19人。
世界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也是一位流亡者。
居里夫人1867年出生于波兰的华沙,由于沙俄侵略,居里夫人一直对压迫似的教育感到十分厌倦。高中毕业后,曾患了一年的精神疾病。由于是女性的原因,她不能在任何俄罗斯或波兰的大学继续进修,去法国学习成为梦想。为了留学的梦想,居里夫人整整做了8年的家庭教师。在姐姐的经济支持下她来到巴黎,并在索邦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经过4年的努力后,居里夫人于索邦大学取得物理及数学两个硕士学位。在那里,她成为了该校第一名女性讲师。从此居里夫人便远离祖国,定居法兰西。
居里夫人和丈夫皮埃尔·居里经常在一起进行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以沥青铀矿石为主,因为这种矿石的总放射性比其所含有的铀的放射性还要强。1898年,居里夫妇对这种现象提出了一个逻辑的推断:沥青铀矿石中必定含有某种未知的放射成分,其放射性远远大于铀的放射性。12月26日,居里夫人公布了这种新物质存在的设想。
在此之后的几年中,居里夫妇不断地提炼沥青铀矿石中的放射成分。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成功地分离出了氯化镭并发现了两种新的化学元素:钋和镭。因为他们在放射性上的发现和研究,居里夫妇和亨利·贝克勒尔共同获得了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人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八年之后的1911年,居里夫人又因为成功分离了镭元素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