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辛德勒与拉贝,两个德国人的心灵救赎 

2012-04-23 08:18 未知/ 张萍 /

  二战时的欧洲,奥斯卡·辛德勒,一个纳粹分子,为将数百名犹太人从奥斯维辛的毒气室解救出来而散尽家财;与此同时,中国南京,梦魇中涌现出的最受敬仰的人,恐怕非同为德国纳粹分子的约翰·拉贝莫属。

  总有一些人能够挺身而出,为受迫害者带来希望的曙光。他们是拯救者,也是被拯救者,在拯救的过程中,他们也完成了心灵救赎。

  “东方的辛德勒”还是“小小的拉贝”?

  若是将奥斯卡·辛德勒和约翰·拉贝放在一起比较,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共同点:他们都是德国人,而且都是纳粹党成员;都救助了很多难民并因此成为拯救者和英雄;都为历史留下了一些记录,辛德勒是“辛德勒的名单”,拉贝则是《拉贝日记》。

  在成为拯救者之前,辛德勒用犹太人的钱建起了自己的工厂,并且利用与德军将领的私人关系得到了大量军方订单,在充满了杀戮与硝烟的年代大赚了一笔钱,是一个发战争财的不折不扣的投机商人。他的生活奢华糜烂,有数不清的情妇,其中很多是在他工厂上班的犹太妇女。

  而拉贝则是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办事处的普通经理,如果不是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了25万中国难民,或许这个名字仅仅属于一个普通海外商人,连痕迹都不会留下。

  但是战争让一切改变了。

  1943年,纳粹开始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无数犹太人含恨而亡。在德军疯狂屠戮犹太人的日子里,本称不上什么正人君子的辛德勒渐渐对犹太人充满同情,他的工厂成为众多犹太人的避难所。

  为使尽可能多的犹太人远离魔窟,辛德勒制定了一份声称他的工厂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工人名单,通过贿赂纳粹官员用一沓沓的马克换取犹太人的生命。

  在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辛德勒的名单》赢得了7座奥斯卡金像奖之后,辛德勒成了一种象征。

  1937年冬天,国民政府败退并撤离,南京宣告沦陷,日本军队在南京城内开始了疯狂的烧杀抢掠,大量平民丧失了庇护,南京城尸横遍野。拉贝偶然间发现,西门子公司一直悬挂着的纳粹党旗能够起到保护作用,他当即打开公司大门让上千百姓涌入,在纳粹旗下保全了性命。

  在拉贝以德国纳粹党员以及多重政治身份的威慑下,他逼原本对安全区实行运输封锁的日军开闸放行,让粮食与药品能成功运抵,拯救了数十万人的性命。而且,他自己带头捐出存款,与众人一起凑钱去向军队套购高价军粮,以保证更多的人不被饿死、冻死。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拉贝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糖尿病每天都发作,几乎打光了所有的胰岛素。他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洋菩萨”,他成了这个无比黑暗的城市里最后一盏仍旧燃亮着的明灯。

  受张纯如《南京大屠杀》一书的影响,外界一般将拉贝称为“东方的辛德勒”,但按照邵子平的评价,“应该说辛德勒是一个小小的拉贝”。

  其实,没有所谓“东方的辛德勒”,也没有“小小的拉贝”,辛德勒和拉贝是屹立在战争魔窟缝隙里的两座丰碑。

  拯救者们的凄凉晚年

  辛德勒和拉贝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尽管在今时今日得到了无数赞誉,但英雄们在战后的生活都非常凄凉,世界并没有赐予他们应有的回报。

  拉贝被德国政府召回国后,多次发表演讲,作了数场关于日本人残酷非人的战争行径的报告,因而被盖世太保逮捕。在纳粹政府被推翻之后,拉贝也没有因此而重获自由,居然又因自己纳粹党元老的身份被逮捕,重新投入到了监狱。借助来自中国方面的担保信件以及大量的证据,拉贝被暂时释放,但仍被列为重点观察对象。没有想到,在英国方面拘禁并审查他了之后,前苏联方面又再度把他丢进监狱。

  “活菩萨”拉贝入狱的消息传到南京,南京掀起了一个不小的捐款热潮。人们倾囊相助凑齐了几千美元,才将他赎出监狱,恢复了半自由的身份。

  二战结束后,拉贝已是63岁的老人。全家6口人无任何生活来源,只能靠收集野菜树叶做成的面糊汤度日。

  在战争结束后第五个年头的1950年,拉贝去世了,下葬于德国柏林西郊的威廉纪念教堂墓园。没有墓碑、没有雕像,更别提墓志铭。他的墓碑上也仅只书写下:“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拉贝。”

  而辛德勒在战后把美国犹太人组织给他的一大笔钱挥霍光了,然后搬到阿根廷做毛皮生意,之后又返回德国买下一家工厂,但很快破产。那些被辛德勒保护过的犹太人关心和照顾过他们的救星,但辛德勒不断酗酒并再三向他救下的犹太人要求经济援助,并最终因酗酒和吸烟过度而死。

  临终前的几年,辛德勒住在一位医生朋友家里,男主人悉心照顾患有心脏病的辛德勒,辛德勒与女主人保持着情人关系。1974年,穷困潦倒的辛德勒死后唯一的遗物是一只破旧的黑箱子,里面放着记载着他一生最大成就的“辛德勒的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