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社会注重优生,多于注重“优老”
■观点本刊专访山东省老龄委办公室主任丁希滨——
未富先老的山东
《齐鲁周刊》:山东的老龄化有什么特点?政府都实行了哪些政策?
丁希滨: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是在1999年,而山东和上海、江苏、广东等地区在1994年左右就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如今山东的老龄人口在全国来说,是最多的一个省份,达1413.05万人,占山东总人口数的14.75%,而这个数字将会在2015年达到近2000万。
我们国家的养老形势和西方发达国家是不一样的,西方发达国家都是在一定资本积累基础上的养老,而我们现在是未富先老。
对于山东人来讲,与咱们庞大的绝对老龄人口数相对应的,是相对薄弱的行政力量。我们的养老事业起步较晚,还没有足够健全的政策支持。
社会养老在短期内无法解决全部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目前山东得到集中供养的还不到3%。随着“421”模式的形成,年轻一代的养老压力骤然增大,老年人都已经意识到社会养老的紧迫性,但在空巢化比较严重的广大农村,我们推行的养老医保等政策虽然深受广大老年人欢迎,但由于时间仓促、人口众多、准备不足,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有的农村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连密码都不会用,觉得领取手续繁琐;还有的担心子女代领会被克扣,自己拿不到钱。
“很少有人意识到,养老产业是和抚育孩子一样的朝阳产业”
《齐鲁周刊》:形成养老产业链才能实现可持续养老,山东可持续养老的出路在哪里?
丁希滨:我国有家庭养老的传统,从家庭养老过渡到社会养老不只是时间问题,还需要一定的条件:第一是中国人传统养老观念的转变;第二是老年人的经济水平;第三是社会所能提供的养老环境。
很少有人意识到,养老产业是和抚育孩子一样的朝阳产业。相比火热的幼儿产业链,养老产业链显然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可以说现在大部分人注重优生多于优老。
以目前山东乃至全国的财政状况来看,光靠福利养老或社会养老都行不通,必须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孤寡老人、五保户、荣誉军人、特别贫困的残障人等特殊人群都应当由国家承担赡养责任,其他老龄人口要想入住公办养老机构,必须选择自费,但大部分的家庭收入又不足以支持自费,这就需要社会力量形成一个产业链,实现良性循环。
为了发展养老产业链,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对养老产业进行有力的资金支持和大力宣传,营造了很好的养老社会氛围,希望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引起社会对养老事业的重视。
“社会化养老需要一个过程”
《齐鲁周刊》:山东的养老有哪几种模式?
丁希滨:国家老龄部门提出,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支撑、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模式,但是三者的具体内容和比例并没有进行细化。
我们国家历史上一直是居家养老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对养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有自己的养老需求。同时,家里子女数量却在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提高社会养老水平成了一个基本潮流。
虽然社会化养老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但在目前的环境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养老还是只能以家庭养老为主,这个比例还是在90%以上。
《齐鲁周刊》:山东的养老机构情况如何?政府对养老机构有哪些政策扶持?
丁希滨:目前,山东省涉及到养老的机构有60家社会福利院,1718家养老院,785家老年公寓。为了缓解需求大于供给的被动局面,我们倡导“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的方式,来新建养老机构,也就是说,对公办的养老机构采用民营的形式缓解财政压力;同时鼓励民办,给予民办养老机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目前山东老年人老有所养已经基本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正在普遍推广,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还须加大努力。相信,在积极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中,山东省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省情的好路子。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