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当官,制度永远大于权力
与其说是扳倒,不如说是吓倒。其实,不提道德伦理,这些官员的言行并不违法,但是根据香港“公务员品行总则”,公务员不得有任何令人怀疑公务员队伍是否公正,或令政府声誉受损的活动或行为,否则将受到纪律处分。
这就意味着,在法律范围内,老百姓能说的话他们可能不能说,老百姓能做的事他们可能不能做。
梁锦松:昔日“财神爷”为了夫人失荆州
2003年3月5日,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发表《财政预算案》,大幅增加各种税项,如利得税、薪俸税、汽车首次登记税等,以解决高达七百亿港元的财政赤字。
翌日,他在电台上指香港人“有咁耐风流,有咁耐折堕”(有多少风流日子,便要折堕多久),不料,2003年3月9日,苹果日报以头版报道梁锦松在宣布加汽车首次登记税前,在1月18日购入一辆凌志房车,但他却没有申报利益,有避税之嫌,涉嫌以权谋私,将来可能要面对法律诉讼。
假如梁锦松是一个普通的香港市民,他就是知道港府要增加汽车登记税的确切消息而突击买车,也不会被怎么着。但是,梁锦松却是香港财政司长,由于他在编制财政预算案中担当领导角色,他手中握有的权力就很可能使他提前知道增加汽车登记税的相关信息。也就是说,在购车事件中,梁锦松有可能会滥用权力。即使这种“滥用权力”只是可能存在,甚至还很有可能是不存在的,香港廉政公署也要进行调查。
虽然其后梁锦松做了很多诸如捐款等“补过”行为,但这已不能为梁保住位置:其后他到立法会政制事务委员会上,向议员详细交代事件,并重申无意避税,有关的错误只是因疏忽而引起。但梁的诚恳致歉没有换来公众的原谅,香港廉政公署还是正式对其购车事件进行调查。
据证实,梁在廉署调查期间,没有到廉署落口供,只是透过律师提交陈述书,解释买车经过。该案因欠缺足够证据,无法确定梁锦松是否蓄意及为了避税而没有在政府调高汽车首次登记税前申报买车,最终没有提出起诉。
在巨大的压力下,7月,梁锦松请辞财政司司长职务并获批准。虽然他最终未被廉政公署起诉,但他成了香港回归后第一个因接受廉署调查而辞职的高级官员。
朱培庆:艳女CoCo招来的大麻烦
官员招妓被传媒曝光,一切看似偶然。但在香港这样一个法治社会,结局又属必然——除了无所不在的媒体监督,还有公务员事务局的纪律聆讯,立法会的问责,甚至廉署的调查。
2007年7月5日晚上10时许,港岛最热闹地段铜锣湾霓虹闪烁。位于伊利莎伯大厦六楼的高级私人会所内纸醉金迷,这里,盛传是城中富豪及专业人士至爱的寻欢好去处。这条寻欢路,朱培庆已熟练地走过了10年。但这一晚,他却重重摔了一跤,让他的公务员生涯提前画上句号。
当晚,朱培庆在会所邂逅了来自内地的艳女CoCo,一见倾情,于是豪掷万金,既看脱衣舞,还鬼使神差带艳女外出。
这个“失误”直接导致一次致命的“邂逅”——朱培庆和一群碰巧在附近采访的娱记撞了个正着。
7月9日,朱培庆宣布提前退休,结果还导致其妻子跟着提前退休。
香港电台时事节目主持人吴志森说,朱培庆别无选择,提前退休是最好的“止血”方法。——就香港电台而言,可能是这样;但朱处长的噩梦,恐怕没那么快结束,因为香港廉政公署还在不依不饶。
罗范椒芬:一场不能承受之重的“责骂”
2007年2月5日,香港教育学院副校长陆鸿基在公开信中,表示教统局局长李国章曾经对他本人和莫礼时校长作出直接或间接的威吓。2月15日,特首曾荫权宣布成立调查委员会。
有立法会议员说,一旦调查证实李国章及教统局前常任秘书长罗范椒芬干预教院的指控属实,他们便应下台。
“各位朋友:我已经于六月十八日向行政长官递交辞职信,决定离开服务了三十二年的公务员行列……我的辞职决定和最近的教育学院风波调查事件有关,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此我要郑重声明,离职的决定已酝酿多时,并非仓促的决定。”2007年6月20日,香港廉政专员罗范椒芬发表公开信,请求辞职。
教院风波调查最后结果公开,有关教统局长李国章的两项指控全部不成立,有关教统局前常任秘书长罗范椒芬的指控部分局部成立,委员会并认为此举对学术自由构成不当干预。
罗太在教育学院风波中,被调查委员会的报告裁定,当年她任教育统筹局常任秘书长时,曾意图阻止意见积极、自由传播,侵犯《香港人权法案》保障的学术自由,纵使立意良好也是行为不当。
看来看去,这场教院风波,只是一场人事的纠纷,是下属不满被上级责骂,就用电话录音等手段将对方曾说过的话录下来,成为呈堂证供。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