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特首,请喝“廉政咖啡”

2012-03-19 10:06 未知/ 本刊编辑部 /

  3月1日下午3时,香港特首曾荫权出席立法会特别质询会,就“富豪、游艇、红酒、租豪宅”等一系列关键词引发的事件接受议员提问。而这将是香港廉政公署成立38年来,第一次调查它唯一的上司、政府最高首长。

  “香港的成就建基于我所指的智慧支柱,即是,法治精神、公平竞争环境、廉洁的政府、资讯自由流通及个人自由。”曾荫权曾如此言——而如今的被调查,也许正凸现出他口中的“香港精神”?

  众所周知,香港是“全球最廉洁城市”之一,一个当年的边地渔村,何以能在短短一百多年内就跃升为世界级自由贸易港、全球金融中心、一度能与美国电影城抗衡的东方“好莱坞”?“自由+法治”=“繁荣+稳定”,这是金庸先生的精练陈述。这位想象力汪洋恣肆、政治观点却古典保守的武侠小说家和名报人,“自由”和“法治”,同样构成了他终身服膺的价值观的基石。

  从晚清开始,一代代仁人志士开始了艰难探索。林则徐、魏源时代“师夷长技以制夷”;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掌权后开始造船设厂,却固守文化本体论,要“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及至甲午海战一开,堂堂北洋水师,竟被蕞尔小国日本击溃,这才激得康梁派维新分子不顾保守势力的攻击,倡言变法,主张全面引进西方的制度文明。

  可惜帝国已大厦将倾,时不我与,革命思潮四下传播,辛亥革命一起,满清政府固然垮塌,中国也已陷入四分五裂的政治危局。

  又是半个世纪过去了,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终于能够和平崛起。但对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暂时的物资丰足是不够的,要想实现国强民富,有赖于全体国民的辛勤劳动,特别是政治家们的智慧运作,但长久之道,还在于全社会能遵奉普世性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中国实际、又和世界主流文明接轨的制度文明。

  140多年前,留学英伦的严复先生在深切的观察和思索后,向首任驻英公使郭崧焘感慨说:“英国的强盛,其实就在它的法治。”今天,这一观点越来越被更多有识之士所接受。

  香港的廉政公署,其精确的制度设计,某种程度上讲,正奠定了今日香港胜出的关键性基础。1960、1970年代,香港政府的灰色运转,公职人员和警察的贪污腐败,至今还令人诟病。然而,1974年廉政公署的成立,恰如良医诊病,一下捏住了政府机构的痼疾所在,香港由是才真正迎来了1970、1980年代的黄金时代。

  廉政公署是怎么运转的?其制度安排如何科学有效?这一独特、独立的制度设计,怎样能融入到更广阔的香港政制体系中而不相互抵牾?其权力自身又是如何被制衡的?

相关阅读:

·香港特首“私”生活 03-19
·曾荫权的账单 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