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们无处安放的乡愁
乡愁是一种信仰,笼罩在我们头顶;乡愁是一种文化,消解我们心灵的寂寞;从古至今,大大小小、有名无名的故居、纪念馆,为我们提供了文化回乡的平台。比如沈从文、老舍、梁思成,比如季羡林、余秋雨、莫言、张炜……
名人们的故居使我们回溯到时间的长河中,让精神归本还原。其实,这又有了另一意义上的精神流浪。
季羡林故居:乡间民居寄乡愁
2010年4月5日,临清季羡林纪念馆正式开馆。
季羡林生前,始终眷恋着临清这片故土。在为《临清市志》所作的序言中,他这样写道:“我愿追随诸君子之后,竭尽绵薄,为自己的桑梓之邑作最后的冲刺。”几十年来,他相继设立“官庄村季羡林教育奖励基金”,为修复临清舍利塔争取资金40万元,捐资25万元为家乡建设了希望小学,向家乡捐赠了123册的大型图书——《传世藏书》,充分体现了他对桑梓故里的拳拳之心和殷殷深情。
为更好地弘扬先生的崇高品格和学术成就,寄托家乡人民的缅怀思念之情,临清市投资建设了季羡林纪念馆,与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张彦青艺术馆毗邻呼应,共同构成了临清运河文化中心。
而临清市康庄镇的季羡林故居也被修葺一新。故居的格局完全按原先的老房子而建,里面摆放的老家具和字画等是在周围村镇收集的。
故居大门上方的“季羡林故居”5个字由欧阳中石题写。虽然院门不很宽大,但却是典型的山东乡间民居的形制,走进大门迎面影壁上可以看见一个大大的“福”字。
走进故居,仿若走进了季羡林的童年生活。去临清,必去拜谒季羡林,其实,也是在向一种文化精神叩首。
莫言文学馆:还原高密东北乡
2月2日,本刊记者赴高密采访期间,走进莫言文学馆,感受著名作家莫言与家乡的桑梓之情。
走进莫言文学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著名作家王蒙题写的馆名。门柱上的楹联是贾平凹题写的,上联是:身居平安里心忧天下,下联是:神游东北乡笔写华章。莫言如今居住北京平安里,这副楹联有着很深的含义。
走进莫言文学馆,伴随着电影《红高粱》的主题曲,浑厚的声音响起“这里是红高粱的故乡,这里是莫言的文学王国。”正面是大幅莫言塑像,莫言在一片红红的高粱地里,深情地凝望着前来参观的每一个人。
走进莫言文学馆,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一个天才的莫言、勤奋的莫言、时代的莫言、世界的莫言。天才是指他从小就具有那种创作的天赋、丰富的语言、神奇的想象力;勤奋是说他尽管没有上过多少学,可是他却在小小的年纪就博览群书,显露出了不凡的才华。“蔑视凌烟阁,膜拜说书人。小人结朋党,君子卓不群。冷眼看文坛,笑脸向黎民。抒写大文章,告慰慈母魂。”
在馆内布置的莫言故乡创作室里,大幅老宅照片格外醒目,就是在这破旧的土坯房里,诞生了一名饮誉海内外的大作家。莫言亲笔书写的一首打油诗坦露了自己的心迹:“故乡成立研究会,诚惶诚恐惭且愧,高悬鞭策自努力,永远知道我是谁。”
以创作与故乡高密有关的小说出名的莫言,以文学馆的形式回到故乡,培养文学后辈,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万松浦书院:张炜在这里依然“行走”
问及当时为何建立万松浦书院,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说:“我一直想找一个很好的地方,在那里做一点极有意义的事情。……它的整个过程还应该是朴素的、积极的。”
万松浦书院坐落于龙口北部海滨万亩松林,又在港栾河入海口附近,故得名。它具备中国传统书院的所有基本元素,如独立的院产、讲学游学及藏书和研修的功能、稳定和清晰的学术品格、以学术主持人为中心的立院方式、传播和弘扬文化的恒久决心和抱负等。
书院建成后,各类文学研讨活动不断。书院先后出版了两卷“万松浦阅读丛书”系列、“万松浦话语”系列“简朴生活丛书”等等,都曾产生过较大范围的影响。
目前万松浦书院已建成国内第一家诗歌图书馆——万松浦诗歌图书馆。
张炜在散文《美丽的万松浦》中写道:“这儿不是‘桃花源’和‘乌托邦’,这儿是北方自然中的一隅。它在围困之中,它在等待之中,它在保护之中,它更在希望之中。”
相关阅读:
|